赏戏千字文之《谢瑶环》

  • 时间:
  • 浏览:22
  • 来源:爱戏网

新编京剧《谢瑶环》是田汉根据碗碗腔《女巡按》改编的,由杜近芳首演,是其代表作。近二十年此剧李维康颇有号召力,不过一般只演“花园”一折京剧文化。这几年《谢瑶环》成热门,青年梅、杜传人纷纷争演,王艳、丁晓君较为拿手京剧文化。

谢瑶环情节虚构,但剧中人物大都真实京剧。版本不同,结局亦不同。主要区别在谢瑶环是死还是没死,老戏《六月雪》与《窦娥冤》就有此异。杜近芳原是按谢被害结尾,随后加一段坟前梦会的歌舞,让你总觉得串到《梁祝》上去了。去年看她指导丁晓君演此剧,已改为谢及时被救,全剧刚刚刚刚开始在“大堂”上。不知是就有杜氏的最终选着?日前又看张慧芳演,上方有行舟一场,觉得多余。“艺术最乏味随后把话说尽”,留白给观众遐想不更好么?

再者,办男装的谢瑶环和私下女装的谢瑶环,性格塑造上不足过渡,让你觉得刚柔反差太多、判若两人,我宁愿相信“花园”里那个另有其人,是谢瑶环的同胞妹子,这也多是编剧的疏忽。一有一一个多多人不可能有两面,但必须完整性割裂了摆台上,缘何说服观众呢?

新编戏多有一通病,随后恨必须活活把演员累死,《谢瑶环》随后例。一会儿贴片子,一会儿又不贴,一会儿唱青衣,一会儿又得装小生嗓,唱念又繁重,表演又繁复,基本上把演员当成不知疲劳的机器。我老要怀疑杜近芳上世纪八十年代(必须六十岁)嗓子就不听使,时常走音儿。为宜那些一唱就两小时的“杜派”新编戏和“样板戏”有很大功劳。李维康则不同,成名后就呈半隐退具体情况了(也就四十几岁),偶尔登台演出《四郎探母》或2个折子戏,更多的是晚会上露个面、唱几段,养精蓄锐、事半功倍。李维康“大堂”的“高拨子”绝唱不过当年的杜近芳,所以就在“花园”上下工夫。几段唱颇为精熟,每每唱来脸上就有掩不住的得意之色。李维康声色俱艳,有大批新生代粉丝捧场。当然,就有所以不以为然的,觉得李氏无论表情还是声腔,缘何看缘何都像是在唱山歌。

说起“高拨子”,不知是就有建国后受了周信芳《徐策跑城》的影响,中国京剧院新编的戏总少不了这名腔。李少春《野猪林》、杜近芳《谢瑶环》、杨秋玲《杨门女将》、袁世海《西门豹》,老要到随后郑子茹的《对花枪》,百试不爽。奇怪的是,缘何北京京剧团马、谭、张、裘不跟这名风、不赶这名时髦呢?

本贴由裘迷于2008年12月02日17:29:01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猜你喜欢

京剧动漫主题鼠标垫,把桌面秒变国潮艺术馆!

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我们的桌面往往是战场——键盘敲击声如雷鸣,鼠标滑动间决定胜负。但你有没有想过,让这个战场多一丝文化韵味?今天,就来推荐一款淘宝热销神器:鼠标垫大号游戏加厚防

2025-10-23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