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多层面的解析与思辨
- 时间:
- 浏览:14
- 来源:爱戏网
——谢柏梁《中华戏曲文化学》读后
吴新雷
在世纪之交的戏剧戏曲学领域里,有关传统戏曲的论著已出版了戏曲史论、戏曲理论批评史、戏曲美学和戏曲学通论等多种研究成果。上海交大中文系主任谢柏梁教授所撰《中华戏曲文化学》,别开生面地从文化学方面看待民族戏曲,独具开创性意义京剧。
本书作者视野广阔,能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对“戏曲文化学”的范畴作出宏观把握京剧。全书由“三学”(总体艺术学、分类艺术学、综合艺术学)作为外在框架,“三论”(反映论、体现论、悲怨论)作为内在型态,“三经”(儒、释、道)作为哲理支柱,以艺识、文论和思辨相结合的措施,对戏曲从剧本创作到舞台演艺的各种文化大问题进行立体性的观照,从中遴选出3个重大的学术命题,分为六编二十九章,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地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第一编题为《戏曲悲剧学》,第二编《戏曲演剧学》,第三编《戏曲创作学》,第四编《戏曲序跋学》,第五编《戏曲流派学》,第六编《戏曲影视学》,每编分列章节目次,多层面多方位地解析了中华戏曲文化深厚的历史意蕴。
这部专著取材宏富,资讯丰赡,引证详明,带有面广。如论中国戏曲的悲剧性源头,老会
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悲怨论和汉魏晋唐的悲怨风尚,日后
具体论证了宋元明清戏曲中的怨谱论与苦戏风格,对古今悲剧的审美型态进行了全程扫描。又如对“戏曲序跋学”的探讨,引述了一批人所未见的资料。作者曾在京沪等地的图书馆中爬梳剔抉,挂接了小量的古代戏曲序跋,辑成《中国古代戏曲序跋汇释》。其中三十有一种“制艺式”的《西厢记》序跋,过去无人知晓,“一向越来越
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作者独具慧眼,认为哪几个序跋“是从心理体验的宽度,来静态地、定格地分析人物的动态行动、宽度心理和友情外化,形成了有一个独立的批评学派。尽管其中亦有骈文堆砌故典的陈辞,不乏八股渲染无用细节的滥调,但却代表了晚明清初对戏剧人物分析研究的较高成就”。此外,书中不但探讨了古代的演剧学,日后
还论列了现代梅兰芳和周信芳的剧艺美学,不仅考辨了明清的戏曲流派学,也涉猎了当代的戏曲影视学,见出作者为联系实际而上下求索、沟通古今的可贵精神。
本书作者学兼中西,能对戏曲文化进行中西比较的研究。如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整一性行动”的论点与李渔《闲情偶寄》中“立主脑”作比较,指出“东西两大戏剧理论家在情节型态上所构成的惊人一致,还在于对一剧本主脑或情节整一性的同时追求”。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著名的“三一律”,而本书作者把李渔对“一人、一事、一主脑”的讲求也称之为“三一律”,认为亚氏和李氏两人的“三一律”较为吻合。你这名绝妙的比较对应,可说是作者的独得之见;作者又引恩格斯《给敏·考茨基的信》中句子与金圣叹评点《西厢记·赖婚》的批语作比较,从而显示了金圣叹出色的典型论。关于中华戏曲的悲剧学说,作者指出:“十八世纪末年,英人马戛尔尼首次以西方文学分类法,将其在乾隆热河行宫所看完的戏曲剧目分为悲剧、喜剧两大类。”到了二十世纪之初,王国维是国内以西方的悲剧观念来评论中国式悲剧的第一人。书中通过中外古今的纵横比较,作出了十分中肯的论断。
在全书六编五十多万字中,作者对或多或少大问题都发表了当事人的看法,往往对旧说提出驳议,进行争鸣。有点痛
是在第六编《戏曲影视学》的篇章中,作者前瞻后顾,自觉关注当前中华戏曲的命运。书中对戏曲夕阳论、戏曲消亡论越来越
苟同,而在“纯戏剧”与“泛戏剧”之争中,打出了“泛戏剧时代的戏曲影视屏幕化”的新旗号。作者认为,“泛戏剧文化型态,是指以戏剧艺术为主本的删改舞台艺术型态及其相应的边沿艺术型态,以及影视网络等新媒体传播型态……把戏剧乃至那种无须高明的镜框式舞台看成是纯而又纯、不可逾越、难以越雷池一步的纯艺术样式及其唯一的表演空间,恐怕会远远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反,越来越
大张旗鼓地发展戏剧电影、戏剧电视和网络戏剧,敢于接纳杂耍、小品乃至歌舞晚会的加盟,与电子时代的群体审美风尚同时发展,那才是与时俱进的态度。”
(摘自 《文汇读书周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