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中夸张的胡须——髯口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京剧
  • 表演
  • 胡须
  • 髯口
  • 髯口京剧中各种假须的统称,又称口面,多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近年也现尼龙制品。髯口都以铜丝作钩,挂在演员的耳朵上,有夸张人物两腮和颏下部分理特征的作用。它不仅是遮盖演员歌唱时口型的美化手段,也是演员利用髯口做出理、摸、推、托、搂、掏、甩、卷等种种表演动作(髯口功),以表现人物的情绪、性格、心态的舞蹈工具。

    髯口以其形状、样式、长短、疏密及颜色来表示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容貌和所处境遇。各式髯口的色彩,一般有黑、灰(称为黔、苍、花)、白三种,少数形貌怪异、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红髯、紫髯、蓝髯、红黑二色、红白二色髯的。髯口的样式又分满髯、五绺、三绺等等类别。

    满髯简称满,满即为满口的意思(即将口部完全遮住)。满髯呈长片形,不分绺,是人物连腮长髯的夸张表现。满髯主要用于武将及性格猛烈、奸狡,或年纪老迈的人物,角用的满髯一般比生角所用更长。满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分黑满、黪满、白满三种。也有一些特殊人物戴其他颜色的满髯,如《甘露寺》剧中的孙权戴紫满,突出了小说中所描绘其碧眼紫髯的貌特征。

    二涛是较短较薄的满髯。戴二涛与挂满髯的人物,身份有所区别。二涛多为生行角色扮演的体格壮实、社会地位较低的家人、院公、中军、小官吏等一类人物所戴。戴黑二涛的如《马义救主》剧中的马义,戴黪二涛的如《锁麟囊》剧中的薛良,戴白二涛的如《南天门》剧中的曹福等。

    扎髯原作髡,简为扎,是露出口部的满髯。即将满髯中间的嘴的部分,留一个方孔,下边另有一片髯吊在颏下,故又称开口。扎髯为性情粗烈、勇猛好斗的净行角色专用。戴扎髯的角色都在鬓边插耳毛子。扎分为黑扎、红扎、紫扎、黪扎、白扎等种类。戴黑扎的如《打焦赞》剧中的焦赞、《李逵探母》剧中的李逵、《芦花荡》剧中的张飞,戴红扎的如《三盗芭蕉扇》剧中的牛魔王、《坐寨盗马》剧中的窦尔墩,戴黪扎的如《造白袍》剧中的张飞,戴白扎的如《界牌关》剧中的王本超,戴紫扎的如《红拂传》剧中的虬髯公、《花蝴蝶》剧中的欧阳春(号紫髯伯)等。

    三髯习称三绺。简称分成三绺,形容人物两腮、颏下生长的三绺状胡须。适于表现文雅、清秀的人物,多用于生行扮演的中年以上的帝王将相、文武官吏、士绅商贾和文人隐士。中年人多戴黑色的三髯,称为黑三,老年人戴白色的三髯,称为白三,乎两者之间的人物戴灰黑色的三髯,称为黪三。依角色的年龄、身份及剧情需要使用。如诸葛亮,在《群英会》剧中戴黑三,在《空城计》和《战北原》剧中戴黪三。再如《文昭关》剧中的伍子胥,原挂黑三髯,因无计过关,极度焦虑,一夜之间须发先由黑变为黪,又由黪变为白,在演唱中间即两次换戴髯口。另有一种大黑三,是用假发制成的黑色超长三绺髯。是京剧中的关羽专用,以代替原来的五绺长髯,更为浓密厚实,黝黑光亮,更好地衬托出人物的忠勇与威严,又称“关公髯”。

    猜你喜欢

    京剧爱好者的天堂——爱戏网(www.aixiw.com)

    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而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今天,我们要为您推

    2025-04-01

    京剧大师赵燕侠病逝 曾演阿庆嫂

    北京京剧院3月19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京剧艺术大师,京剧赵派艺术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2025-03-20

    京剧演出时骑马动作的四个步骤

    在京剧中,“骑马”动作是程式化的表演,没有真马,全靠演员的身段、道具和配合来完成。虽然没有固定的“四个步骤”定义,但根据京剧表演的惯例和艺术逻辑,可以将“骑马”的表现提炼为四个

    2025-03-17

    京剧演出时一般怎样表示骑马的动作

    在京剧表演中,由于舞台条件的限制和艺术表现的需要,演员并不会真的骑马,而是通过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和道具来象征性地表现“骑马”。这种表演方式既体现了京剧的虚拟性,又展现了演员的身

    2025-03-17

    京剧艺术在世界文化中的价值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世界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代表之一,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几个方面探讨京剧艺术在世界文

    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