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中夸张的胡须——髯口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京剧
  • 表演
  • 胡须
  • 髯口
  • 髯口京剧中各种假须的统称,又称口面,多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近年也现尼龙制品。髯口都以铜丝作钩,挂在演员的耳朵上,有夸张人物两腮和颏下部分理特征的作用。它不仅是遮盖演员歌唱时口型的美化手段,也是演员利用髯口做出理、摸、推、托、搂、掏、甩、卷等种种表演动作(髯口功),以表现人物的情绪、性格、心态的舞蹈工具。

    髯口以其形状、样式、长短、疏密及颜色来表示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容貌和所处境遇。各式髯口的色彩,一般有黑、灰(称为黔、苍、花)、白三种,少数形貌怪异、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红髯、紫髯、蓝髯、红黑二色、红白二色髯的。髯口的样式又分满髯、五绺、三绺等等类别。

    满髯简称满,满即为满口的意思(即将口部完全遮住)。满髯呈长片形,不分绺,是人物连腮长髯的夸张表现。满髯主要用于武将及性格猛烈、奸狡,或年纪老迈的人物,角用的满髯一般比生角所用更长。满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分黑满、黪满、白满三种。也有一些特殊人物戴其他颜色的满髯,如《甘露寺》剧中的孙权戴紫满,突出了小说中所描绘其碧眼紫髯的貌特征。

    二涛是较短较薄的满髯。戴二涛与挂满髯的人物,身份有所区别。二涛多为生行角色扮演的体格壮实、社会地位较低的家人、院公、中军、小官吏等一类人物所戴。戴黑二涛的如《马义救主》剧中的马义,戴黪二涛的如《锁麟囊》剧中的薛良,戴白二涛的如《南天门》剧中的曹福等。

    扎髯原作髡,简为扎,是露出口部的满髯。即将满髯中间的嘴的部分,留一个方孔,下边另有一片髯吊在颏下,故又称开口。扎髯为性情粗烈、勇猛好斗的净行角色专用。戴扎髯的角色都在鬓边插耳毛子。扎分为黑扎、红扎、紫扎、黪扎、白扎等种类。戴黑扎的如《打焦赞》剧中的焦赞、《李逵探母》剧中的李逵、《芦花荡》剧中的张飞,戴红扎的如《三盗芭蕉扇》剧中的牛魔王、《坐寨盗马》剧中的窦尔墩,戴黪扎的如《造白袍》剧中的张飞,戴白扎的如《界牌关》剧中的王本超,戴紫扎的如《红拂传》剧中的虬髯公、《花蝴蝶》剧中的欧阳春(号紫髯伯)等。

    三髯习称三绺。简称分成三绺,形容人物两腮、颏下生长的三绺状胡须。适于表现文雅、清秀的人物,多用于生行扮演的中年以上的帝王将相、文武官吏、士绅商贾和文人隐士。中年人多戴黑色的三髯,称为黑三,老年人戴白色的三髯,称为白三,乎两者之间的人物戴灰黑色的三髯,称为黪三。依角色的年龄、身份及剧情需要使用。如诸葛亮,在《群英会》剧中戴黑三,在《空城计》和《战北原》剧中戴黪三。再如《文昭关》剧中的伍子胥,原挂黑三髯,因无计过关,极度焦虑,一夜之间须发先由黑变为黪,又由黪变为白,在演唱中间即两次换戴髯口。另有一种大黑三,是用假发制成的黑色超长三绺髯。是京剧中的关羽专用,以代替原来的五绺长髯,更为浓密厚实,黝黑光亮,更好地衬托出人物的忠勇与威严,又称“关公髯”。

    猜你喜欢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

    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启幕

     7月25日下午,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新闻发布会在天津市和平区泰安道5号举行,标志着这项承载青少年京剧艺术传承使命的盛事正式启幕。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

    2025-07-28

    探索京剧脸谱艺术——尽在“京剧脸谱频道”

    在爱戏网上的“脸谱”频道,你将沉浸于源远流长、色彩斑斓的京剧脸谱世界。从色彩背后的象征意义,到千变万化的图案与画法,每一帧都承载着角色性格的鲜明表达。为什么推荐这个频道?深入浅

    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