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鲜灵霞(一) -艺海云烟-曲海泛舟-戏曲艺术
- 时间:
- 浏览:390
- 来源:爱戏网
鲜灵霞是在南市聚华戏院的"聚祥社"拜师学艺的.先由刘宝山为其"开坯子",后正式从师刘兆祥.刘兆祥先生戏路宽,亦生亦旦,文武不挡,对徒弟要求也严格.一般演员学戏吊嗓子,至多吊上一整出戏,不嘶不哑,就算是很有功夫.可刘兆祥给鲜灵霞吊嗓子一吊就是大半天.像<三节烈>这出戏,有春莲、秋莲和赵素琴三个旦角.鲜灵霞得把这三个角色的唱腔依次吊完才能休息.有时时间太长了,鲜灵霞母亲心疼女儿,到了上午就悄悄把做熟的饭菜摆在饭桌上,小声地对刘兆祥说:"师父,饭熟了."可刘兆祥至多哼上一声,照样眯着双眼敲着梆子,不完成规定的功课决不停手.鲜灵霞就是这样磨炼出一副横竖兼备,越唱越冲,久唱不疲的好嗓子.若干年后鲜灵霞成了名角,见了师父提及往事,故作嗔怪地说:"师父,想起来我就"恨"您,当初总叫我饿肚子."
鲜灵霞学艺时期,正是天津评剧名家频出之际.特别是被誉为评剧"四大名旦"的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正以不同的流派演唱风格,在评剧舞台上各领风骚.鲜灵霞除了严遵师教,刻苦锻炼演唱基本功外,还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流派的艺术营养,不断地充实自己.为此她在后台殷勤地给来"聚华"演出的主演们打洗脸水、扇扇子、递水壶侍候饮场等,总想借机会取得主演们的好感向他们学一点东西.可当时一些演员保守思想严重,"宁给一亩地,不教一出戏",不轻易把艺术传给别人.
学艺难鲜灵霞就采用当时惯用的"捋叶子"(即偷艺)的办法,不失一切机会偷看别人的演出,回到家中再对着镜子模仿练习.当时被誉为"评剧女皇"的刘翠霞,以唱腔高亢激越,刚健挺拔著称,独具艺术风采,深受群众喜爱.鲜灵霞就"瞄"准了她,刘翠霞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虽然鲜灵霞一直没机会与她同台演出,可刘翠霞的许多剧目和唱腔都被她"偷"了过来,为她日后创立"鲜派"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她为了充实自己的表演手段,对其他剧种的艺术也广征博采,为我所用.演<白蛇传>可以持枪杆熟练地打一套把子,演<大溪皇庄>可以持马鞭利落地跑"趟子";演<戏迷小姐>可以在台上反串唱京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山西梆子等,真可谓多才多艺,才艺双全.
鲜灵霞在评剧舞台上初露锋芒,得益于聚华戏院为她提供了阵地,但发生在同行中一个意外事件,促使她不得不离开这是非之地.
当时一般是戏院财东成班,演员的使用、戏码的安排、戏份的多少,都由财东说了算.艺人们唱六天戏或七天戏只给五天钱,名曰"五支六"或"五支七".不仅在经济上受盘剥,而且人身也受控制,甚至遭受种种莫名的污辱.有个叫曹金顺的演员,到"聚华"搭班,由于疲劳过度气力不佳,演出<桃花庵>,台下没什么效果.财东看到了便气急败坏地跑到后台,对着正在侧幕内看戏的鲜灵霞说:"快扮戏,把她替下来!"鲜灵霞怎敢怠慢,三抹两抹就化好了妆.可台上的戏还没完.财东立即叫两个演员扮成"小鬼",硬是上台把曹金顺拉了下来.
鲜灵霞虽然顶替曹金顺把戏唱了下来,可她从同行姊妹的遭遇中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便偷偷地到谦德庄宝兴戏院搭上班.尽管"聚华"财东不依不饶甚至对她进行威胁,但"宝兴"的财东也不是等闲之辈,靠他撑腰,此事就不了了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