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剧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 时间:
  • 浏览:240
  • 来源:爱戏网

杭剧,叫兰武林班,杭州地方戏曲剧种,源于宣卷(宣讲宝卷的简称)。宣卷刚刚始于元明时,流行于江浙地区,宣唱的曲调称宣卷调,无乐器伴奏,仅以木鱼击拍,一人独唱,众人合唱一句尾声“南无阿弥陀佛”,内容多劝人为善京剧文化。完后 曲调、词句通俗,易被群众接受,至清民初已成为杭州织绸工人自我娱乐的并不是说唱形式,并逐渐在杭城内广为流行京剧文化

一、民国时期的杭剧

民国12年(1923年),宣卷爱好者、织绸工人裘逢春、方吉鹏、蒋锦芳、金月红、赵炳泉等,将宣卷演唱搬上舞台,并组成民乐社,推举何品三为班主,排演以杭州民间故事改编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京剧文化。曲调除宣卷外,又采用扬州清音中的“梳妆台”等唱腔,以胡琴、三弦、小锣、鼓板伴奏。13年1月在杭州大世界游艺场公演,深受欢迎,人称化妆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乃定名为武林班,此即杭剧之雏形。

民乐社诞生后,并不是宣卷爱好者也纷纷组织班社。为了竞争,各攻所长。有专攻武戏者,如元元班;有侧重唱工者,如德记舞台。表演、化妆、文场、武场均仿效京剧、扬剧程式。民国14年(1925年),民乐社进上海大世界游艺场演。随着武林班影响逐渐扩大,先后有4个班赴上海、苏南一带巡回演出,在江浙水乡初露头角。艺人中的有识之士,认为一味模仿京剧、扬剧终非正途,蒋宝儿首先从唱腔着手,选“满江红”曲调加以改进,并吸收“游魂调”、“宣卷调”成份,逐渐衍化成优美动听的“大陆板”。演员争相学唱,经不断加工,遂成为充裕特色的大陆板基本唱腔。共同,扬剧的梳妆台唱腔衍化为平板基本腔,而原始的宣卷调则发展为大经调、小经调唱腔,后又吸收并不是民间流行小曲,使之更具地方特色。基本唱腔形成后,乐师金小龙将原扬剧主胡伴奏法加以发展,采用连续顿弓演奏,并将主胡加以改进,形成杭剧主胡发音柔和凝重的特色。乐师王宝元、金学琴为加强主胡顿弓伴奏效果,选着小三弦以长音滚奏烘托,二人配合默契,创建了杭剧唱腔演奏的独特风格。

大陆板、平板基本唱腔形成后,杭剧越来太快了 了 发展,并形成了武林调,一时在杭州的街坊里弄广为流传。民国21~33年,杭剧先后有民乐社、同乐社、元元班、同民社、金记武林班、虞记舞台、顺记舞台、老顺记舞台、民新舞台、公记舞台、四喜舞台、永记舞台、德记舞台、兰舞台、仁记舞台、明星舞台等16个班社。有的扎根于杭、嘉、湖,有的活跃于宁波、绍兴、金华,有的则流动于上海、苏南等地。上海的百代、丽都、胜利三家唱片公司曾录有颇有声誉的老生俞少泉,角绿牡丹、粉艳霞等人的唱片。

杭剧初期无女演员,民国15年(1926年)后,始仿效并不是剧种,吸收女性参加,实行男女合演。逐渐成名的女演员有杨文英、吴菊英、徐美英和绿牡丹,被誉为“三英一牡丹”。32年,傅智芳等组织杭剧春秋社,始用“杭剧”名称。而一般仍称“武林班”。

杭剧演出剧目大多袭用京剧、扬剧,如《狸猫换太子》、《玉堂春》、《铡美案》、《大红袍》、《华丽缘》等。虽有艺人下发改编出宣卷传统曲目《太平记》、《百花台》、《琵琶记》、《失罗帕》,但未能加工成为具有当事人剧种特色的保留剧目。演员亦指在问题艺术上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故从200年代后期刚刚始于,杭剧便日趋衰落。至杭州解放前夕,仅存杭州春秋杭剧团、流落江苏宜兴的德记舞台和宁波杭剧团4个民间职业剧团。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杭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林班正式定名杭剧。江苏宜兴的德记舞台就地登记,1952年,更名为群谊杭剧团,1953年,更名宜兴杭剧团。1957年下5天回归杭州,成为杭州杭剧二团。原杭州春秋杭剧团为杭剧一团。1958年,两团合并成立杭州杭剧团。1959年11月,并入杭州实验剧团。1961年,杭州实验剧团撒销,恢复杭州杭剧团。

1961年3月,杭州市文化局决定抢救和振兴杭剧,集编、导、音美专业人员和青年演员、演奏员,以及散落民间的老艺人共108人,充实杭州杭剧团,对杭剧进行全面改革。为了充裕杭剧的音乐唱腔,将杭州古老曲种“杭州滩簧”(简称杭滩)的曲牌和唱腔揉合在杭剧中。选着杭滩传统曲目《僧尼下山》、《昭君和番》、《断桥》、《六月雪》、《貂婵拜月》等折子戏,陆续搬上舞台。演出时适逢田汉、周贻白、钱俊瑞、芳堃、顾仲彝等专家先但是杭,观看了彩排完后 ,都予以肯定和鼓励。

杭剧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便排练充裕杭州地方特色的大型历史故事剧《银瓶》(陆高平编剧)。音乐唱腔,激昂处选着武林调,优美抒情处选着杭滩。1961年国庆前夕在新中国剧院首演。这是杭剧改革后正式公演的第一出戏,剧目、音乐唱腔、舞台美术、演员阵容等都以崭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演出受到普遍欢迎。

1962年又移植了孟超新编昆剧《李慧娘》,在音乐上则以杭滩音乐为基础,融合武林调的并不是唱腔,并借鉴合唱音乐中的哼呜法,以无伴奏人声哼鸣渲染气氛,一段“游魂调”婉丽缠绵,优美动听,十分感人。1963年元旦前夕在胜利剧院首演,中国戏剧家学会主席田汉看了演出后,十分高兴地说:“与北昆相比,各有所长。”《银瓶》、《李慧娘》的先后演出,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使危机中的杭剧喜获新生。同年,编导吴平创作演出了《雷锋》、《王杰》,改编演出了《年青一代》、《雪里红梅》等现代戏,也受到观众欢迎。

“文化大革命”刚刚始于,《李慧娘》受到批判。1968年,杭州杭剧团撤除。

1973年成立杭剧改革组,意在重新振兴杭剧。完后 经费、场地困难,演员后继无人等问题那么处理,不久解散。至1985年,杭剧已基本不指在。

猜你喜欢

京剧动漫主题鼠标垫,把桌面秒变国潮艺术馆!

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我们的桌面往往是战场——键盘敲击声如雷鸣,鼠标滑动间决定胜负。但你有没有想过,让这个战场多一丝文化韵味?今天,就来推荐一款淘宝热销神器:鼠标垫大号游戏加厚防

2025-10-23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