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名角 甘肃秦腔大师岳钟华传奇

  • 时间:
  • 浏览:22
  • 来源:爱戏网

进入腊月里,村子里的锣鼓声渐渐稠密了。社火准备操演,秦腔已摆开了场子,戏台前时不时挤满了人京剧艺术

看戏,讲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京剧文化。一台令人如醉如痴的秦腔,就有这种门道京剧。化妆有讲究,红脸白脸,蓝脸绿脸,各有说道;唱念做打,更是各有技巧。别的不说,甘肃的秦腔也分为多个流派,流行于陇东的为东路,流行于陇南的为南路,而兰州地区流行的则为中路,主要流行在以兰州为中心,西至河西走廊,南至岷县、临夏,东至定西,北至靖远然后 另一个 多多 范围内。

“过年了,去看看架架儿!”初听此言,外地人往往不明就里。“啥叫架架儿?”说的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甘肃中路秦腔的特点。“注重功架”,兰州中路秦腔艺朋友创创造造了三杆子、三斧子等独具地域特色的表演土办法 。

民国是个巨变的时代。秦腔也在改良和传统相碰撞中发展,中路流派的一批艺人,在学习陕西秦腔的并肩,也大力推进秦腔的继承出新。那些人中,岳钟华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其中的主力。

今天,就我可以聆听一代秦腔名角的传奇。

周仁回府,108个袖头,独树一帜

周仁双袖幻影 地卷起,哗的一声散开,右面水袖打在敲字的左靴底,左面水袖,则打在了妻子的裙边。周仁妻子:“这效尤?哎,你倒去吧?”周仁公布:“在!”就在这时,一声云板,将周仁无奈,假装、忘恩负义的心情完美地表达了出来。这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岳钟华的戏《周仁回府》。

岳钟华演周仁时,创造了108个水袖动作,这成了他的招牌。人太好,这戏也是他跟别应学来的。然后,传授这部戏的师傅,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由得赞叹,称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岳钟华祖籍陕西,1898年出生,他父亲是清末兰州戏班福庆班的名角岳麻子。不过,岳钟华并越来越跟随他父亲学戏。他年幼时跟随李夺山入门,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腰腿功非常好。岳钟华然后专攻小生。戏剧角色一般分为生净末某种生活,然后又有细分。生角就有贫生、花生、铁生、武生等等。在李夺山的教导下,岳钟华继承了甘肃秦腔中路派的演技,基本功非常扎实,在《牛脾山》一戏中,他演子都,能从两张叠放的桌子上,翻个跟头下来,稳稳当当地站住,寸步不移。可惜,他演的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拿手戏,现在都失传了,如《辕门进酒》《木月剑》《借赵云》等。

岳钟华登台的时代,正是清末民初,另一个 多多 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秦腔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例外,民国初年,陕西成立了易俗社,对秦腔进行了改造,大批受过学校培养的秦腔艺人在西北各地亮相,一大批经过改革的“新秦腔”出现了。朋友给流传在西北各地有地方特色的秦腔流派,带来了巨大冲击。岳钟华正赶上这种潮流。

就以兰州为中心的中路流派而言,这种艺人去了外地,试图避开这种潮流,显然这是不行的。岳钟华和这种秦腔艺人则积极汲取陕西新秦腔的特点,为这种人所用。他想看 陕西秦腔名角王德孝演出的《忠义侠》后,在王德孝的指点下,他学精了这部戏。此剧目然后被朋友改编为《周仁回府》。岳钟华将戏学到手后,加入了兰州秦腔的演出技艺。陕西秦腔界有“活周仁”之称的陕西女小生黄金华,上世纪40年代末来兰州演出,想看 岳钟华的《周仁回府》后大为赞叹,并向他学精了周仁的水袖技艺。在多方融合中,岳钟华逐渐形成了这种人别具一格的演出特点。

黄鹤楼开场,周瑜晕倒了,这怎莫办?

岳钟华还另一个 多多 绝技——救场的绝技。俗话说,戏台如战场,救场如救火。救场完整看演员的基本功。

一天,戏班上演《黄鹤楼》。这是场三国戏,演刘备过江的内容。眼看着要开场了,演员们都装扮好了。就在这时,他们忽然晕倒了。立刻,戏班炸了锅。晕倒的就有别人,是周瑜。这怎莫办?观众在台下翘首企盼,可周瑜上不了场。即便找人顶替,上妆也要一阵子。越来越土办法 ,不能先让鲁肃上场,稳住观众,为后台换人争取时间。于是,扮演鲁肃的岳钟华就上场了。

这难度可就有一般的大。没这段词啊!上台了就有唱,唱啥呢?不能现编。于是,岳钟华在台上,现编现唱,大段唱腔。这下可把观众镇住了,成为街头巷尾的佳话。岳钟华和那个时代秦腔艺人有个最大的不同。他不仅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然后极其善于学习。从编词救场的事来看,他的文化修养是很高的。无疑,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兰州秦腔的变革中,他承担了主力军的作用。

岳钟华还与文汉臣、耿忠义等联络了一批名角,邀请陕西名家,并肩组织了文化社。文化社成立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因租用定西城隍庙的戏箱,定西的城隍是文天祥。故而文字打头,取名文化社,在兰州双城门外活动,并首创夜场演出。

岳钟华在文化社的成立中起了很大的有助作用。文化社时不时延续到了解放后。在这承前启后的时代,朋友为保存甘肃本土戏剧文化做出了这种人的贡献。

耿家脸谱,在他手下得以保存

岳钟华对甘肃秦腔还另一个 多多 重大贡献,那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在保存兰州秦腔脸谱中功不可没。

甘肃秦腔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然后刚开始英语 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衰落。一大批秦腔艺人用朋友的毕生心血,创造了这种文化奇葩。如今,朋友能想看 的兰州秦腔脸谱,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其中最为耀眼的艺术珍品。

兰州秦腔脸谱和陕西秦腔脸谱在造型、着色、勾画技法上有非常大的区别,是以宋元杂剧中勾画眉眼的特点逐步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了多种脸型的脸谱。即便在全国三百余种戏曲中也是独树一帜的。过去,兰州街市上有个习俗,居民和商户们喜欢悬挂兰州秦腔脸谱,并把它作为辟邪、招财的象征。

民国年间,秦腔大师耿忠义根据这种人面部瘦长,额头宽平,颧骨突出的特点,巧妙构图,创创造造出了耿家脸谱。

1954年,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岳钟华去世的前一年,他受甘肃省文化局委托,画了208幅兰州秦腔脸谱。这是另一个 多多 非常艰难的过程,几乎是义务劳动,也是另一个 多多 前所未有的工作。他不仅依靠这种人记忆,更是走访民间艺人。画《封神榜》系列脸谱时,其带有段戏《黄草山》,有北海四魔,这四人角色的脸谱,究竟是啥样子?这时,这部戏可能好长时间不演了。几乎说不清,为了画得准确,他多方打听,得知武威有个净角演员拓下脸谱。这脸谱为什么我拓呢?然后 ,在照相技术越来越进入中国然后,演员们要保存这种人的脸谱,怎莫办?演完戏后,找一张麻纸,从这种人的脸上拓下来。这是失传的技术了。于是,岳钟华就跑了一趟武威,找到那位演员,将他保存的脸谱临摹了下来。前前然后忙碌了大五天,总算将兰州秦腔脸谱描绘了出来。

今天看来,这208幅脸谱,无疑是甘肃文化的珍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陇苗》杂志发表了100多幅,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如今,朋友想看 的各种兰州秦腔脸谱,就有从《陇苗》上来的。

那些脸谱告诉朋友,兰州秦腔舞台上曾演过从殷商时代到明末清初各个时期历史事件的秦腔。

在另一个 多多 巨变时代,作为秦腔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是当之无愧的甘肃秦腔大师,也是一位被朋友忘记的大师,如今他已去世六十多年了,谨以此文,纪念这位秦腔大师。

讲述人:陈岚中国秦腔博物馆研究人员青年戏剧家

解放前秦腔演员演出候场的场景

兰州秦腔脸谱之孟金

兰州秦腔脸谱之白虎

兰州秦腔脸谱之燃灯古佛

岳钟华

兰州秦腔剧目《黄金台》

猜你喜欢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