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 时间:
  • 浏览:109
  • 来源:爱戏网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过去泉州一带对戏班子也叫大梨园某某班、小梨园某某班京剧文化。梨园戏可是我我 流行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上路老戏、下南老戏和戏子(又称七子班)的统称京剧艺术

梨园戏在发展线程池池中又分为大梨园(成人班)和小梨园(孩儿班)京剧文化。大梨园俗称老戏,又有上路与下南之别京剧。元代各省设“路”,泉州人习俗泛指北方(包括江西、浙江等省)曰上路,对买车人则自称下南人。

解放后,经过发掘抢救,查明该剧种的剧目有一百多种,而有剧本或能口授演的仅七十余种。梨园戏另四个多多 流派不是十四个基本剧目,叫做十八棚头(也叫棚内戏),但现在下南和小梨园只保留下十四个。常见剧目有《陈三五娘》、《李亚仙》、《胭脂记》、《苏秦还乡记》、《王魁负桂英》、《吕蒙正》、《朱文太平钱》、《刺桐舟》、《燕南飞》等。

梨园戏的行当沿用宋元南戏的旧制,早期不能、净、、贴、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大梨园则多了老贴和二旦,一般不超过七人,又因角色少,通常要兼扮,这种这种不能演文戏。

梨园戏的表演优雅细腻,有一套极其严谨的程式,称为十八步科母,如“举手到眉毛,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等。大、小梨园的表演不能粗犷与细腻之差异。因剧目不是文戏,这种这种武戏都用台词交代,作暗场外理(个别武打场面也独具一格)。

梨园戏的唱腔以南曲为主,另四个多多 流派各有其专用的曲牌和独特的风格。在唱念方面,要求“明句读”,讲究“喜怒衰乐,吞吐浮沉”。音韵上保留了这种古语言。方言土腔一律以泉州音为准,但也注意到不同人物身分与地方色彩。

猜你喜欢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