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的溯源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壮剧
  • 壮剧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

    北路壮剧最早称为“板凳戏”,起源于民歌、唱诗和曲艺,原是壮族民间说唱的一种坐唱形式。劳动之余,由二三人坐在板凳上唱故事。清康熙二十年(1681)手抄唱本央白平调《太平春》即是此类唱本。清乾隆三十年(1765)田林县组织龙城班,搭台演出以央白平调自编的唱本《农家宝铁》,即是北路壮剧最早的雏形。清嘉庆二十年(1815)成立半职业性的土戏班。当时土戏艺人已传了七代。第七代班主黄永贵曾参加过南宁的粤剧班社,抄了六十多个粤剧剧本,回乡后与第五代班主廖法仑合作将剧本译成壮语,并以土语形式演出。他还组成螺阳剧社,成为北路壮剧的代表。黄永贵根据章回小说《五虎平南》的故事情节编演了赞颂壮族民族英雄的大戏《侬智高》,最多时有六十四个演员同台演出,从此奠定了北路壮戏的基础。这一代是土戏的全盛时期。

    南路壮剧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马隘人黄现炯早年流落南宁,在邕剧班当伙夫,道光二十五年(1845)返乡时将邕剧带回故乡并组班演戏,称为马隘土戏,初时用汉语演唱,但因演员不会汉语,改为由师傅在后台唱,演员在前台演的双簧形式演出。辛亥革命前后,逐渐发展为唱做和一的戏曲形式,改唱当地民歌,用壮语演唱,但仍保留了后台提词的习惯。建国后吸收流行在当地的提线木偶唱腔,使南路壮剧的唱腔更为丰富。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有平板、采花调、马隘调等,传统剧目有《解臼》、《双壮元》、《百鸟衣》等。

    壮师戏在壮族地方叫“诗剧”、“唱诗”、“壮师”、“调师”。主要流传于河池、宜山、来宾、贵县、上林、武鸣、邕宁一带。是从师公歌舞(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小戏。师公戏的舞蹈本身就是乐神的动作,"师公"即巫师,唱歌跳舞以娱神,称之为“”。 初时师公表演时穿红衣戴木制面具,后用纸画脸谱代替,1911年后才去掉面具,开始代妆表演。 壮族人所以迷恋于壮剧,除了戏的内容吸引人以,乐神消灾、人寿年丰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记述了壮族的歌唱风习:“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相乐之。”建国前各路壮剧都有自己的戏班,但都无职业班社。农忙时停锣,农闲时演出。民国后直至建国初期,南、北路壮剧各演各的,很少相互间的艺术交流,发展缓慢。解放后,壮族自治区各县纷纷成立业余剧团并编写剧本。在1955年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时,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壮剧《宝葫芦》参加演出获得表演奖。这一时期创作的壮剧有《百鸟衣》、《猩猩外婆》等,形成一股创作新剧的高潮。1959年成立右江壮剧团,三路壮剧开始合流。1965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此后又成立了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剧团及百色,德保等县壮剧团。这些剧团经常开展交流。

    猜你喜欢

    壮剧曲目百鸟衣

    《百鸟衣》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

    2022-05-22

    壮剧曲目双状元

    《双状元》讲述了陆素珍因家乡遭灾流离失所,怀抱两个儿子、携带侄儿,背井离乡、投亲不遇,无奈之中卖了长子,小儿被强人所抢,留下两只鞋子,侄儿失散,流落街头。十六年后,长子大宝得中

    2022-05-22

    壮剧曲目夜明珠

    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物,古称“随珠”、“悬珠”、“垂棘”、“明月珠”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夜光石。它是大地里的一些发光物质由最初的岩浆喷发,到后来的地质运动,集

    2022-05-22

    壮剧曲目布伯

    《布伯》是流传于壮族地区的神话故事。其中有散文体、诗歌体等不同版本。散文体的都在民间口头流传,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标题,有的叫《盘古》,有的叫《洪水的故事》,有的叫《雷公的传说》,

    2022-05-22

    壮剧曲目薛平贵

    薛平贵,民间传说中唐朝时期人物,出身贫寒,宰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宝钏抛绣球选其为婿,其后,薛平贵从军远赴西凉征战,辗转成为西凉国王,回到中原与王宝钏相聚。

    202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