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的起源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晋剧
  • 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休县的吉庆班等。

    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为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

    猜你喜欢

    中路梆子——晋剧的发展历程

    由于元杂剧是以北方音乐曲调为基础的,一旦脱离开它赖以生存的中原土壤,很快就走向了衰落,杂剧在元末明初处于低潮。然而,艺术的源泉是不会枯竭的,山西戏曲之乡到了明中叶以后,戏曲演出

    2022-07-23

    [晋剧]在宫院我领了万岁的旨意(《打金枝》国母唱段)简谱-其他曲谱

    提示:在曲谱图片上单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即可将曲谱保存到您的电脑中,打印时候可将图片插入到WORD中,调整合适大小打印即可P1:王爱爱《[晋剧]在宫院我领了万岁的旨

    2022-06-07

    [晋剧]算粮事为丈夫自有主张(《算粮》选段)简谱-其他曲谱

    提示:在曲谱图片上单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即可将曲谱保存到您的电脑中,打印时候可将图片插入到WORD中,调整合适大小打印即可P1:刘汉银《[晋剧]算粮事为丈夫自有主张

    2022-06-07

    晋剧妆面人生

    中国戏曲的化妆,于"生""旦"叫做"扮俊"、"洁面"或者"素面",目的在于美化,特征是千人一面,人物形象和个性主要通过服装和表演来展现。而对于"净""丑"来说,化妆便是画脸谱,

    2022-05-17

    晋剧乐器――呼胡

    呼胡,拉弦乐器。又名梆胡、胡芦子。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用于传统晋剧(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蒲剧伴奏。琴杆乌木、紫檀、红木或花梨木制作。琴筒椰壳制,称壳子。蒙桐木板。全长78、

    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