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 访谭孝曾“京剧艺术守正创新才有生命力”

  • 时间:
  • 浏览:150
  • 来源:爱戏网

京剧艺术守正创新才有命力”

──访京剧谭派第六代嫡传人谭孝曾

        谭派第六代嫡传人谭孝曾日前来津,做客天视《模唱大师秀》栏目录制现代京剧《沙家浜》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谭孝曾直言“天津是谭家的第二故乡”,并谈起谭门对京剧传承发展的观念与实践。

        提及谭家与天津的渊源,谭孝曾娓娓道来:“那时我的太祖谭志道举家北上避难,第一站就停留在天津。在津期间,我的高祖谭鑫培开始进科班练功,打下了牢固基础。谭家几代人常到天津演,得到了非常多的关爱和支持。我2003年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将相和》,改变了我的人生艺术轨迹,天津观众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每次到天津,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在《沙家浜》中,谭元寿塑造的指导员郭建光影响着几代观众,至今受到大批青年戏迷追捧。谭孝曾认为,京剧艺术守正创新才有生命力。当年那些从事革命现代京剧创作的主要演员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戏功底。以几十年的传统戏基础作为后盾,排演现代戏时才能借鉴老戏的唱腔、身段、表演。比如《沙家浜》中的“奔袭”,完全就像《夜奔》《洗浮山》等老戏,运用京剧的手眼身法步,表现出夜间行军的意境感。谭孝曾说:“我父亲20多岁在上海天蟾舞台挑班,后来搭各种班、演各种戏,加上1958年开始演了很多现代戏,才有了后来郭建光形象的成功塑造。”

        舞台上的榜样也是生活中的榜样。谭孝曾说:“父亲十分尊重我的祖父谭富英。比如,每次演出回来,不管多忙多累,第一项任务就是先到我祖父的房间报到,汇报一天的演出情况。等我祖父说‘你回屋休息去吧’,父亲才回屋,几十年如一日。艺术上我们遵从家里的教诲,做人上也传承了家庭的优良家风。”

        至今七代传承的京剧谭门是梨园界的佳话。谈及京剧传承发展,谭孝曾说:“前些年我们非常担忧,大一开,台下都是‘白头发’。现在不但‘白头发’没走,‘黑头发’又增加了不少,而且有很多大学生开始讨论京剧,甚至还有人要为京剧做点什么,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充分说明只要你尊重观众,拿出好戏来,把所会技艺毫无保留地奉献,观众是会喜欢的。作为京剧人,关键要做到自律,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每一位观众,拿出一颗赤诚的心,对从事的事业负责。谭家这几年坚持这种信念,赢得了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喜爱,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现在,谭家已经有了第八代,好多人问有没有打算让第八代唱戏?我的意思是顺其自然,如果孩子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