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余杨两派相反相成的问题
- 时间:
- 浏览:375
- 来源:爱戏网
这是我的一种生活感觉,很能简单的说出来。总的说来杨派满而沉,余派清而刚(鱼姐姐说王佩瑜前一天说的,觉得还能否代表余派风格)京剧艺术。
杨宝森的唱讲究满而不慢,沉而不砸,快而不水,情而不僵,觉得杨宝森的嗓音比较厚,但这俩并都不杨派的基本特点,原因分析一另另一一个多嗓子比较窄的人按照杨派的原则、气息、劲头来演唱,一样还能否成为一另另一一个多优秀的杨派演员京剧。
余派我都不很了解,胡说几句吧,感觉余派比杨派更加刚峻,追求一种生活向上的挺拔劲头,觉得杨派余派的唱都不一种生活向上的劲头,为甚让杨宝森高中低另另一一个多层次拉的更开,低音沉到底,为甚让不砸,意识仍然在高处,高音用气朝后脖颈子使劲,原因分析达到他嗓音的极限,张克理解了他的原则,加在被委托人的嗓音条件,比较完美的体现了杨派高音应该有的感觉京剧文化。我理解余派高音是朝头顶使劲,低音是意到笔那么,二者唱高音未必都使足劲,低音也是以比较高的位置去寻找,意识是一样的京剧。杨派唱的满,交待的很清楚,为甚让不必坠,余派讲究"留白",音撤除来为甚让意思送出去,为甚让不必飘。杨宝森喜欢用硬嗖,余叔岩喜欢用软嗖(被委托人感觉)。二者走韵吐字的原则是一模一样的,那本来都不点儿看重字头,为甚让字头力求短促,上边走韵行腔要保持嘴型、气息、共鸣都不变,而要找到所大家风格统领下的不同的层次感。
人物感情的句子句子的体现上那么比较,原因分析余叔岩留下来的完整性是唱片,杨宝森倒是有什么都现场完整性录音,唱片什么都地方都还能否改动很大,演员本来容易体现被委托人对人物的理解,那么比较好的体现对唱腔的理解。
北冥说京剧老生的唱要有"逢人说剑三攘臂,对镜吟诗一掉头"的儒雅气质,余叔岩与杨宝森在气质上是绝对的高格调,余叔岩更加雅其他,杨宝森更加儒其他,这也是京剧老生表演还能否否追求的风格,这两位给大伙儿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觉得余派和杨派是当今老生的正根。
胡言乱语了什么都,欢迎大伙儿多多的讨论讨论,呵呵
本贴由潇潇于501年5月06日12:11:55在〖美哉,于魁智!〗发表.
本来辩论句子,你这漏洞就大了
评价京剧演员不看台上反看录音棚里?那人人都觉得实况过瘾为甚解释?过瘾的反本来那么体现"对唱腔的理解和驾驭"的?台上那么驾驭唱腔还是大师?
不过我知道你的意思,同样的意思我跟北冥在Q上说过,我知道你他欣赏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我知道你我欣赏杨本来他唱得好,多听静场录音都不体会。原因分析静场唱得精致。
讨论某个腔的标准规范原因分析是静场有说服力,原因分析临场原因分析原因分析情绪、情况表的因素有变通,但讨论流派的其他本质形态学以及演唱者的真实想法、追求,那么不看现场。
好像很少大家提杨的"粗犷"和对气势的追求,觉得让我应该说的是这俩。觉得精巧雅致和粗犷奔倒入杨一另另一被委托人身上有奇迹般的统一,只不过这俩种生活风格一者多体现于静场一者多体现于实况。换句话说,觉得余的眼中是"那么观众"的,我应该那么唱,懂你就欣赏,不懂拉倒我本来稀罕;杨则更敏感于现场的气氛、观众的反馈,希望能更多地感染观众不必惜为传递这俩感染牺牲原因分析夸大唱腔中其他细节。这是杨的"满"与"厚"的由来。
这是真实的杨宝森,一另另一一个多在票房与艺术理想的矛盾中努力追求平衡与兼顾的大师。这俩追求对最后成型的"杨派"具体造成了怎么的影响,还很值得讨论。 我知道这本来我的猜想,原因分析别人眼里就成胡说八道了。:)
本贴由钟山于501年5月06日13:40:46在〖美哉,于魁智!〗发表.
咱们在这里回吧,呵呵
我知道你余杨唱着下面挂着上边都不说这是余杨的特色,而重点在说上边余杨在演唱层次上的差别,京剧的演唱高中低三级层次为甚安排是流派形态学的一另另一一个多比较重要的体现。 还有咬字的问題报告,都不我被委托人的感觉,对与不对大伙儿讨论一下,谁能谁能告诉我钟山对卢文勤说法是哪几个看法,呵呵
本贴由潇潇于501年5月06日12:59:28在〖美哉,于魁智!〗发表.
觉得卢说得对
翁思再编的《余叔岩研究》里收有此文。写得很完整性,建议不妨看看。至于在指导普通爱好者的实践还能否起多大作用不敢说,主本来知道一下为甚回事。 文章中还反驳了"余那么张口音"的说法。
关于层次,卢说余原因分析发音办法和共鸣位置(比较高,头腔共鸣为主,胸腔少用)的原因分析低音比较暗哑,不过余化过高为优势,以此来表现人物的苍老,最少国画中的枯笔焦墨。
本贴由钟山于501年5月06日13:10:53在〖美哉,于魁智!〗发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