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演 选 例
- 时间:
- 浏览:195
- 来源:爱戏网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回十八》
表演者:范瑞娟饰梁山伯。
这是一场唱做并重的折子戏。梁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祝英台是女子及托媒的消息后,兴致勃勃地赶往祝家庄,一路上触景生情,回忆起十八里相送时的种种情景。他用〔散板〕在幕内起唱“祝家庄上……”在小腔的余音中急步出场,到台左端,右手洒开折扇,左手撩袍,一个“亮相”,以兴奋的目光看着周围景色,显示出一路脚不停步、来到当初送英台的旧地时的喜悦心情;再接唱“……访英台”三字,在拖腔声中,自台左走到台右,和挑着行装急匆匆赶路的四九一碰面,发现他满脸是汗,气喘吁吁,才知道自己走得太快了,就用手招呼他“缓缓而行”,于是两人并肩上路。他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想,极度兴奋,神态比往常开朗活泼得多,动作线也拉得很开。配合着对3年同窗共读的回忆,他洒开扇,从右边近腰处由低而高地斜线洒向远方,目光也随着扇子的移动,渐渐向远方眺望。以上是第一个小段落,因情绪激动,节奏较快,显得他急于赶到祝家庄去。接下来,他缓步走至台中,用左云手翻水袖,视线自左至右地再一次细看周围,轻轻唱出“眼前就是旧时景”,唱到“就”时,已开始舞扇:右手执扇,左手指扇,手眼一致,自左而右抖过去,至“我竟是泥塑木雕不知情”,共四句唱是第二个小段落,节奏较慢,表现对十八相送的笼统回忆和又喜又惊、自责自嗔的情绪。然后进入对十八相送一路上具体情景的回忆,唱词比传统演法有所精炼,地点不一定全走到,某些情景处理凭人物的想象,形体动作和唱词结合起来,节奏自慢逐渐转快,感情愈来愈激动。最后一个小段落是从到达长亭起至结尾,表演与唱腔的节奏急转直下,越来越快,表现山伯陶醉在爱情中急急忙忙赶路、恨不得插翅飞到英台身边的心情,把人物在整段戏中的情绪推到顶点。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传统剧目,而“回十八”是其他剧种的梁祝题材剧目所没有的。全场主要通过梁山伯一人的唱和形体动作,表现对往事的回忆,与“十八相送”一场在重复中形成对比。表演上较多地运用了程式动作,发挥了传统戏曲时空处理自由的特长。范瑞娟的演出最有代表性,她重视在程式动作中体现出明确、充实、丰富的心理活动,并使形体的处理符合人物在具体情境中的内心节奏。
二、《西厢记•闹简》片断
表演者:袁雪芬饰崔莺莺,吕瑞英饰红娘。
这是一段做工戏。崔莺莺昨夜隔墙听张生弹琴,勾起了女儿心事,她懒施脂粉,长吁短叹。在打开妆盒时,她忽然发现其中放着一张简贴,猛然惊起,拿起来一看是张生写来的,马上象触电一样迅速撒手放掉;接着,她又左顾右盼,担心被人发觉,当她看到旁边没有人时,又悄悄地拿起简贴,轻轻读张生的诗,内心充满喜悦,同时激起思想斗争,想复一信,却怕外人知道,若不复信,又叫人割舍不下。当她察觉到红娘上来后,强作镇静,故作怒容,质问这东西是哪儿来的,但镇静中有不安,怒容中有隐衷。红娘面对莺莺的突然翻脸,先是不慌不忙委屈分辩,继而目光一闪,机敏地一手抢过简贴,说“待红娘到老夫人跟前出首去。”这句话语气斩钉截铁,她却没有把脚挪开半分。她把简贴故意在莺莺面前晃动着,一双含眸凝睇的俊目,似喜似嗔地斜睨着莺莺,察看她的反应。这时莺莺将怒容换成微笑,连忙加以阻止。袁雪芬、吕瑞英在分别扮演莺莺与红娘时,强调通过典型的细节,细致刻划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强调表演的含蓄和分寸感以及感情的交流。
三、《红楼梦•金玉良缘》
表演者:徐玉兰饰贾宝玉。
这是一场唱、做并重的戏,人物在这场戏的表演有两个层次。起先他以为是娶了林黛玉,表现出来极度喜悦的心情,并通过几次三番要揭去新娘的红盖头,以示他那种喜不自禁和激动难抑的感情;其后,宝玉见新娘不是林黛玉而是薛宝钗后,表现出惊诧和极度悲伤的思想情绪。
贾宝玉喜滋滋地进入洞房,与新娘坐帐,接过喜娘奉上的喜酒一饮而尽。他满脸堆笑贴近新娘,轻声呼唤“林妹妹”(新娘身子颤动了一下),继而用温柔的语气深情地说:“你身子好了没有?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现在可盼到了这一天!妹妹……”欲揭开红头盖,被王熙凤推开,袭人扶新娘坐向花烛台前。宝玉兴奋,起身洒脱地走到贾母身旁,贾母握住他的手,叫他要稳重点,贾宝玉应声“知道了”后,走到新娘身旁说:“今天真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啊!”他一边起调,一边激情地做了个翻袖抖袖的动作,唱出“合不拢笑口将喜讯接”这一段16句唱腔。该段唱从〔尺调腔〕开始,夹用了〔弦下腔〕、〔四工腔〕及〔男调板〕的音调,旋律大起大落,奔放而华彩,抒发了贾宝玉以为娶了林妹妹,而迸发出无限的喜悦及向往未来幸福甜蜜生活的心情。唱毕,宝玉按捺不住兴奋的情绪,欲再次去揭新娘红盖头,又被王熙凤制止。歇了一歇,他耐不住,又要去揭,王熙凤再次阻止,并把他拉至一边劝说:“做新郎总该懂温柔,休惹得新娘气带羞。”接着王夫人、贾母又相继教训他夫妇要相敬如宾,不负父母之心之后,宝玉又走向新娘身旁,触景生情地唱出“这红盖头遮住你面如芙蓉眉如柳,遮不住心底春光往外透。”“往外透”三字,用了一个〔武林调〕的拖腔,来表现人物异样喜悦之情。然后他弯下身子看新娘,以表现他激情难耐的心情,继而突然以一个大幅度的动作,揭开了新娘的红盖头。一看像是薛宝钗,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在做梦,他左一看、右一看,宝钗左右回避;接着急急地持灯来照看,(宝钗尴尬)看清真是宝钗,一个停顿发愣,(袭人接过灯去)惊呼:“我是在哪里呀?”一把抓住袭人的手,急切地说:“袭人,你来咬咬我的手指头,我是不是在做梦?”王熙凤马上说:“什么做梦不做梦,不要胡说!老祖宗在这里坐着,老爷也在外面坐着呢!”企图镇住宝玉。宝玉听了更加心情愤怒,单手自上而下重重地一甩袖,又狠狠地瞪了王熙凤一眼。当袭人说到“老爷作主娶的是宝姑娘”时,他大惊失色,把袭人一推,喃喃地说:“是宝姑娘……”当众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宝姑娘时,宝玉双手举袖在耳边,与王熙凤等人作“推磨”状,然后捂住耳朵,表示他不愿听到“宝姑娘”这三个字。接着他走到贾母身旁,拉着贾母的手,顿足问道:“老祖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听到贾母与王夫人同时回答他“是娶的宝姑娘”时,他一震,松开贾母的手往后退了两步,摊开双手转圈问大家:“我方才明明与林妹妹成的亲……怎么一霎时都变了,这是为什么?”接着他伏案放声大哭,然后起立,痛心疾首地唱出:“我以为百年好事今宵定,为什么月老系错了红头绳,”来责问众人。事到如今宝玉还以为老祖宗一向钟爱自己,只要向她表明心迹,事情或可挽回,因此他又扑跪在贾母面前,不顾一切地将深藏在心底的秘密,一吐无余地唱出了“我和妹妹都有病,两个病原是一条根,望求你把我们放在一间屋,也好让同病相怜心靠心,活着也能日相见,死了也好葬同坟,老祖宗啊,我天下万物无所求,只求与妹妹共死生。”用节奏较快的〔清板〕,以表现人物急明心迹的心情。“老祖宗啊”是〔清板〕叫头,给人以撕心裂肺之感。最后两句唱腔,上句夹入丝弦,句尾拖长声调,表现出苦苦恳求之意;下句句尾来了个〔煞板〕,强烈地表现以死相决的决心。他唱完向贾母跪下,连连叩拜。贾母见状,捶着心胸,老泪纵横,责怪宝玉“你竟病得这样,好叫我心痛,”宝玉这才发现自己一向信赖的老祖宗,正是破坏他美满姻缘的罪魁,他绝望了,起立往后退步至台中,一个停顿,右手一抖袖,不顾一切地推开众人的阻拦,冲出去欲找林妹妹,待冲至下场口,薛宝钗一声呼唤:“宝玉,林妹妹她……”不等她说完,王熙凤抢着说“她已经死了”。贾宝玉听了如五雷轰顶,一个止步,身子往后一仰,做了个左手往下,右手向上的强烈动作,昏了过去。众人急上前扶住,在一片混乱中灯暗落幕。
四、《红楼梦•黛玉葬花》
表演者:王文娟饰林黛玉。
这是一场唱做并重的戏。林黛玉肩荷花锄、花篮在“谁知园中另有人,偷洒珠泪葬落花”的合唱声中登场,她内心的痛苦从眼神中隐隐流露,脸部表情比较沉重,行走在四面全是百花盛开的小道上,怀着要借这万紫千红的烂漫春色来摆脱烦恼的愿望,唱出“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尽管笛子奏出的曲调是那么轻松愉快,但对于内心埋着一腔烦恼的林黛玉来说,听来反而倍觉伤感。她略略侧耳细听了一会,接唱“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然后面对着繁花似锦的艳阳天,环顾着令人羡慕的大观园,抒发出自己不同于流俗的感情:“人说是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随即愤慨地拂了一下水袖,以示她对大观园的看法已与前不同。她移动了几步,迎面吹来一阵和风,唱道“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她面对着纷纷落地的花瓣,认为正是百花遭受愁城磨难的结果,都是含恨自殒,不禁给予深深的怜惜。继而由怜惜落花的命运,她又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认为自己的处境也会和落花一样;再从自己不甘受人践踏的感情出发,推己及物,不愿眼看落花受人践踏,于是用手托着片片花瓣,痴痴地发出嗟叹:“只有这人惜花儿花惜人,免践踏,且葬花魂。”于是先用花帚把落花扫在一起。忽然一阵风吹来,把枝头的花瓣吹得翩翩飞舞,这时她唱起了“葬花词”:“花落花飞飞满天……”边舞边唱,唱到“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时,一手把水袖全部往天空方向抖出去,左腿后伸,右脚踮起,身子挺高一些,象真要冲出这座愁城,飞向渺茫无边的天际一样。然后慢慢地把往上指的那只手放下来,和另一只手一起把住锄柄,似感到命运不可摆脱的心情唱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扌不净土掩风流。”她以花比作自己的命运,用手把花埋入预先挖好的土坑里,来表示好象把自己的命运掩埋入净土里一样,用坚决神态接唱:“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黛玉平静地用土把花盖上,似乎遂了不与虚伪、阴毒的人们同流合污的心愿一样。花葬完了,她虚弱的身子也支持不住了,两手撑着锄柄,把全身的重量都倚放在花锄上,两眼默默地凝视着新堆的花冢,然后伤心地唱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唱到这里,黛玉又联想到自己孤独的身世,并深感世态炎凉,前途茫茫,不禁哽咽起来。
五、《祥林嫂》第八场“失子丧夫”片断
表演者:袁雪芬饰祥林嫂。
这是一场做工戏。祥林嫂在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又发现丈夫贺老六病死的情景(剧中阿毛被狼吃是推到幕后处理的)。祥林嫂一手提着阿毛用过的小篮子,一手拿着刚才替阿毛穿过的新鞋,拖着沉重的步履踉踉跄跄退着上来。她已经哭得死去活来,此时只有饮泣,和受到失子的强烈刺激后,她神情木然,两手下垂,下意识地走回来。到了家门口,才意识到回到了自己的家。她以一瞬间的停顿和无可奈何地使劲推门,表现出怕把噩耗告诉丈夫,又不能告诉丈夫的心理活动。进门后,她瘫软地靠在门旁,侧着头喃喃地说:“阿毛爹,阿毛被狼吃了……”语气中充满悲哀。这一段表演,节奏较慢,情绪较压抑,语调较低沉。她说了两声后,发现屋里没有声息,不禁暗暗一惊。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一缕月光照进屋里。她边叫“阿毛爹!”边惊恐地回头去看床上,见床上也没有人,于是一点一点摸过去,霎时瞥见贺老六躺倒在地上,她惊慌地“啊!”了一声,猛地后退几步,一个大的停顿,小篮子和小鞋子随之从手中掉下来。然后,她呼喊着“阿毛爹——”,顿着脚以急速的快颠步奔过去,赶紧跪下,重重地摇着贺老六。她用手摸了一下他的鼻子,发现已经断气,又“啊”了一声,右手抖动着,慢慢举起来,两眼直愣愣地定着,欲哭巳无泪,只能仰头长号呼出:“啊……啊……啊……”的声音。把祥林嫂遭受失子丧夫双重打击后极度痛苦,浓缩在这三个“啊”里。有人曾建议祥林嫂的扮演者袁雪芬,在这里加一段唱,袁雪芬认为此时无声胜有声,人物巳欲语无言,三个从心底迸出的“啊”,更有力量。这段戏大约演5分钟,没有一句唱,没有一句对话,要求演员和角色化为一体,把人物感情通过表演宣泄得淋漓尽致。这种表演方法吸收了话剧、电影中强调体验的特点,又与戏曲有节奏感的形体动作结合起来,注重真实和深度,较典型地体现了越剧表演的风格特色。
六、《盘妻索妻•赏月》
表演者:尹桂芳饰梁玉书,李金凤饰谢云霞。
这是一场唱做并重的折子戏。
幕启:梁家花园,中秋之夜,丹桂飘香。桂花亭前梁玉书踌躇徘徊,翘首相候。在寻思中唱出:“思亲守孝虽伤感,又何至愁肠不能解……若能够解得娘子心中愁,就是万苦千难我也愿受下。”这个内心独白虽寥寥数语的承诺,却画龙点睛地点出赏月的主题,也勾勒出梁玉书温文尔雅,痴情柔肠的人物形象。闻报少夫人即到之后,梁玉书喜出望外,唱出“听得娘子移玉步,好似广寒降嫦娥。”在唱“降嫦娥”三字里,人物形体放松,幅度增大,用左手托右手一个高抛水袖,随即形成一条白流坠下,轻盈后退几步,以示难能可贵地迎来“嫦娥下凡”,沉浸在相会前的欢悦之中。接唱“喜盈盈整理衣冠把妻迎”,(程式整衣冠插扇)拉开地位,再疾步跃向台口迎面与谢云霞相遇。满心欢悦的梁玉书恭敬一礼,谢云霞却一脸愁容,漠然置之,旁唱“他满面春风我愁更多”。一个冷,一个热,一个喜,一个愁,反差明显,形成一对矛盾。推诚相见的梁玉书碰了鼻子,在唱“我对她殷勤礼,她总是何必客气”时,尹桂芳把眼神转向观众,伴以一个幽默诙谐的唱做表情和观众作交流,似乎说你们看她这个样子喏!续唱“我只得宽宽心耐耐气,慢慢再和她讲道理”时,装作无事,用折扇指向谢,面半向观众,这些自我解脱的喜剧性动作,令人可亲可爱。接着是以越剧独有的大段〔清板〕对唱(甩)的形式,饶有情趣的一问一答进行盘妻。待唱至“今日里难猜娘子心中事,”谢起身欲走,梁忙恳切阻拦,即曰:“娘子的心事我猜是猜不着了,不过我还有一言,请娘子听了……”以字行腔,“请娘子”三字处理成如唱似念,唱完“子”字时,以一个休止略作停顿,然后在接唱“听”字时,以一个升5度和随之的运腔来一个异峰突起,加强了“听”字的力度,又用字重腔轻的唱法送了出来,再以委婉流畅的旋律,唱完这个“了”字,成了一句脍炙人口的尹派起调。接下唱的是,“自古来一丝为定拜天地,”在“拜”与“天”二字的咬字吐音上,尹桂芳柔中有刚,而连接下面的却用衬垫一个“呀”字,成为非常优美抒情的运腔,情深意切地过渡到了“地”字,掼了〔清板〕。随着一段缠绵深沉,娓娓动听的唱腔,伴以发自内心活动的程式动作,细腻地表现出爱的呼唤,情的感召。谢云霞人非草木,原似一尊孤独忧愁、冷若冰霜的雕塑型形象,终于渐渐转化,发自内心地唱出:“他恳切陈词有情理,竟将云霞作知己,寒雁难得三春暖,不由我铁石心肠转犹豫。”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境地。二人相依陶醉在爱的怀抱,求爱若渴的梁玉书,此时乐不可支,欲饮中秋团圆酒,谁料一提这个特定的日子,猛然刺痛了谢云霞中秋日父母被害的悲愤心情而爆发般地,以“心潮翻滚痛心裂”的忧伤,疾步下场。梁玉书疾呼娘子转来,表现出深感惋惜,却也万般无奈,平添烦恼的表情。此时加重语气起调,把“世上少有你这种女子!”处理成与上不同的另一种起调,并把音送得很远,似乎让角色稍松一口气。紧接着的先是埋怨地唱,再是思索地唱,后是疑虑地唱,最后又回到关切地唱“她独自回房谁劝解,愁坏了娘子怎得了,夫妻理应同甘苦,愿化熙阳把冰雪消,”踢袍拂袖急奔闺房。给人留下了温文尔雅、真情挚爱的人物形象。
七、《血手印•法场祭夫》
表演者:戚雅仙饰王千金,毕春芳饰林招得。
这是一场唱工戏。由于男主角长跪舞台,女主角也没有太多的舞蹈身段,两人主要通过诉衷情、托三桩、三杯酒、三声炮、读祭文等唱段,来表达男女主角在规定情景中的思想感情。
幕启,林招得跪绑在法场上。王千金身披白衣素服出场,高呼“林郎!”激动地用跪步扑向林招得。林误以为父女同谋陷害于己,就以激昂的唱腔怒责王千金,并将王撞倒于地。接着王千金跪在林招得前面向林诉说原委,用真挚的感情和具体事例说服林招得,通过〔清板〕慢唱一字一句、一件一桩,入情入理的声声倾诉,表现出王千金的善良性格和哀痛心情。林听了王的诉衷情后有所感悟,理解了王千金的真情苦心,由错怪而自责而感恩而托付,用慢〔清板〕的唱腔,托出既复杂又真诚的感情。“诉衷情”和“托三桩”的两段〔清板〕独唱,表现了俩人的真情实意,消除了误会和隔阂,继而对唱“三杯酒”,人物借物生情,在“酒”和“泪”字上做足文章。如“眼泪落杯随酒流”、“连酒带泪都进口”、“壶空酒尽心碎透”、“酒虽尽来泪还流”、“扶君再饮二杯酒、双手发抖酒外流,林郎呀,你我就象这半杯酒,未成夫妻永分手。”“含泪饮过二杯酒,酒少泪多咽下喉,小姐呀,酒剩半杯还有留,你我夫妻永分手。”词句紧扣酒和泪使表演围绕着手中的酒杯和脸上的泪水,得到相应的运用和发挥。“三杯酒”运用〔清板〕对唱形式来互诉衷肠,清唱时用丝弦轻托,体现出似说似诉,情深意笃的情绪。接下去是“石砂拌饭”一节戏。这节戏也是对唱形式,唱腔运用了〔嚣板〕、〔连板〕、〔男调〕等板式,以加快节奏,提高音调,来表现俩人的激动心情,渲染出午时将到、人犯将斩的紧张气氛和急迫心情,把戏推向高潮。最后一段戏是王千金读祭文,“祭文”既是抒情之文,也是一纸冤状,它表现了王千金与林招得的生离死别之情,表现她对官府造成冤案的愤懑控诉。王千金所读“祭文”是在传统“祭文调”的基础上揉合融化,加以发展。它在字句上排比对偶,长短相间;在声调上似念非念,是吟非吟;在音节上先慢后快,先低后高。既表现出人物悲伤而激愤的感情,又生活化地展示出古代的祭祀仪式。最后王千金读完“祭文”,紧接号炮三声,在处斩关头,包公出场,王千金呼冤,戏在刀下留人中结束。整场戏是通过唱来表情达意,唱腔运用了〔男调〕、〔祭文调〕、〔二凡〕、〔清板〕、〔连板〕、〔嚣板〕等多种曲调、板式和独唱、对唱等形式以及边泣边诉、声泪俱下、情深意蕴的唱腔来表现剧情,显示情感、刻划人物,打动观众。在五六十年代,戚、毕再演时,在舞台调度上一直是两人相对长跪而唱的。只是到王千金读祭文时才站起来,配以大幅度的动作来表达其满腔悲愤之情。80年代,戚、毕演出时,因年老经受不了长跪对唱,就作了站起来的调度,除在“诉衷情”、“托三桩”和“石砂拌饭”等情节中依然对跪而唱外,在“三杯酒”等有些情节中,则站起来对唱,作出了有跪有立、有动有静的艺术处理。
八、《情探•阳告》
表演者:傅全香饰敫桂英。
这是一场唱做并重的戏。傅全香根据角色的心理流程,将表演分为三个大的层次。一是喜。敫桂英来到同王魁定情的海神庙,步履欢快,水袖轻盈;焚香时,眼神恳切,动作恭敬,态度虔诚,水袖微颤;听到王忠来报喜讯,用一个停顿,两眼盯住前方表现信疑参半,惊喜交织;得知王魁确实中了状元,她喜形于色,沉浸在幸福之中,将信贴在胸前,左、右、正三度侧身抚摩,再朝海神举起手里的信表示感激,又下意识迈着方步,学状元夫人模样。二是惊。拆信发现称她“桂姐”,她先以一个柔媚的挑眼,嗔怪地自语:“哎,怎不称夫人呢?”这是大惊前的铺垫;读信后,如遭雷击,用芭蕾式的急旋转表现仿佛天旋地转,然后木然地靠在门框上,几次踏碎步,水袖无目的地飘来飘去,恍惚间发现海神高坐,猛地大档退步,再踮足,挺胸,直举右臂,一个“朝天蹬”,要向海神申诉。三是悲疯。这里主要的戏,表演可分为三个段落:一是从疑神到打神。敫桂英有一段念白,分别向海神爷、判官、小鬼诉说,但感情和语气各不相同:对海神爷是期待,对判官是责问,对小鬼是斥骂。见它们毫无反应,敫桂英苦思冥想,倏然找到了答案,明白了海神爷也不敢惹当了丞相女婿的王魁。在一阵蔑视的笑声中,她开始打神,这对于素来虔诚信神的桂英是性格的突变。她先用幅度较大的双飞袖朝判官打去,没有打着,做了一个坐跌的动作,此时笑即转为凄厉的哭泣,表演中动作和声音一气呵成。第二个段落是三个“不想你”。她哀告无门,神情迷惘,幻觉中似见王魁峨冠博带威风地走来,便说:“王魁啊王魁,我不想你!我真的不想你!我就是不想你!”三个“不想你”,用了三种不同的眼神和指法,表现她对王魁既爱且恨,怨与情交织的复杂心理:说第一个时,眼睛注视,目光呆滞,头略有些偏,手是直指;说第二个时,双眼怒视,嘴向上噘,手腕向里弯转再指出去,见王魁似仍未走,于是生气地说第三个“不想你”,身子一个冲势,人稍微朝前摆,手指向前直指出去。第三个段落是敫桂英被迫自缢。这段戏的表演刚柔结合。敫桂英见海神爷不准她的状纸,便对他说:“我,我只有一条死路。死?……”说前面的“只有一条死路”时,表现出她是在神智恍惚中脱口而出的;说后面一个“死”字时,她清醒过来了,用双手护着脸来表现惊恐的心情和对生活的留恋。当她决定去死时,用了一个强烈的动作:右手拿着一绺披落下来的头发,左手垂直,身体前倾,头转过来向着海神爷,铿锵有力地说“说是我死了,也要勾那王魁,到你神前对证呀!”她用高抛袖、踮足尖、急速内卷袖、外卷袖表示内心的翻腾,在鹞子翻身中将一根色泽鲜艳的香罗带取在手上,两手捧着,脚步缓慢,面带悲凉、神色哀怨。傅全香在塑造敫桂英形象时,田汉曾提示她要把握“美、情、怨”三个字作为基调。“阳告”这场戏是只靠一个人完成的独角戏,唱做繁重,感情跌宕起伏很大,难度较高。舞台上海神爷是虚设的,演员对他的位置、高度要明确,眼神始终集中于这一点,在视觉上要有真实感,并使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觉得有一尊海神像矗立在眼前。傅全香演“阳告”,曾向川剧艺术家周慕莲学习表演技巧,学了之后越剧化,主要是强调动作的目的性、感情表达的层次性和舞台形象的进一步美化。
九、《貂蝉•拜月》
表演者:张云霞饰貂蝉。
这是一场唱工戏,是表现人物忧国忧民的内心美和人物体态轻盈的外形美。张云霞的表演,主要通过人物的一个出场、一段念白和一套唱腔,来加以体现。
幕启:月夜,庭院静悄悄,貂蝉手托香炉,肩披软纱,从纱幕深处缓步而出,步履略显沉重,忧心忡忡,体态端庄;借纱幕掩映的朦胧感,衬托出美人婀娜多姿的形体;运用背影、侧面,绕曲径、防路滑等身段舞姿,走出纱幕,横穿舞台至上场门,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人物形体的各种线条,并与月光似流水、园景隐约、香烟缥缈所构成的幽静、淡雅、清丽的情境合一,达到人与物相映、情与景交融的意境,给观众以美好的印象。
接着念白:“迁来长安,二月有余,近日只见老爷愁眉不展,茶饭不思,昼夜不眠,叫人心中甚是不安。”念时手托香炉,软纱飘忽,沉浸于忧思状态,是内心独白的流露,无自报家门的痕迹,语调虽带焦虑,气度却很从容;后放下香炉,从盘中抽过燃着的清香,后退几步造型,完全是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貂蝉拜月”图,而袅袅香烟犹如缕缕忧思,使构图更富于诗情画意。
由念白中形成“貂蝉拜月”的构图后,戏进入中心情节,其对“独对明月诉衷情”的核心唱段处理是:开头一句唱“一柱清香”四字,用〔散板〕轻轻地、缓缓地唱出,唱到“炉内焚”三字转入〔慢板〕,使人物心怀忧虑的心情、香烟缭绕的意境一下浮现在观众的眼前;从“自怜身世太飘零”的凄凉,到“幸蒙司徒来收养”的感遇和“百般垂爱似亲生”的情深,貂蝉的乱世遭遇及其爱憎,于即景感叹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由“近日里常见老爷双眉锁”的发现,到“莫不是为了董卓乱朝纲,老爷他苦无良谋除奸佞”的猜度,再过渡到“我有心为他解愁闷,只不过女儿家难以去动问”说不出的苦衷,先用调式交替,使唱腔进入下四度宫音系统甩〔清板〕,后又发展到取消过门的连唱,包括唱到“董卓”二字运用两个顿音,使情绪越入高潮,以及触及“奸”字后加上休止符号,加强对奸贼痛恨的力度等等,这一切情感抒发中的技术性处理,使貂蝉与王允息息相通,同仇敌忾的内心世界,揭示得由表及里,入木三分,而其声其情也由此表现得维妙维肖,淋漓尽致。及至演唱“心焦急,意彷徨”,节奏加速并配以身段、舞姿,同最后一句“无奈何独对明月诉衷情”衔接时,速度转缓而进入尾腔,并在“诉衷情”三字的运腔中,旋律由低往高,复又从高下落,作一个大的收腔落调,旋即双脚跪地,两手合掌,面月祈祷,于无限惆怅中怀着几丝希望……
十、《打金枝•哭宫》中最后一节戏
表演者:张桂凤饰唐皇,吕瑞英饰公主,金艳芳饰皇后。
这是一场做工戏。前面,公主向唐皇哭诉郭驸马如何欺侮她,要父皇为她泄愤,唐皇假意应允,佯装发怒,要杀郭驸马,公主见父皇真的要杀驸马,反而弄巧成拙了,就焦急地走向皇后欲言,皇后朝她一指说“你父皇真的生气了,我看你怎生得了。”公主倒退几步一个转身唱道:“若真斩了小郭暧,叫我心中怎舍的。”回身趋向唐皇求情,唐皇坐下不理。公主退回几步,做出既焦急又无奈的表情,再侧身一指皇后,示意去求母亲说情是有希望的,脸上显露尴尬之色,走向皇后,拍一记皇后肩膀,示意她过来说话,皇后不睬。公主急得双腿抖动撒娇,娇声呼唤母后,皇后随即过来。公主用手势动作示意她去向父皇求情,要父皇消气,不要斩郭暧。皇后朝公主一指(潜台词:都是你自己造成的),公主继续以手势示意她去向父皇求情,并做出侧身向皇后拜谢状。她见母后迟疑不去又作哭泣状。皇后急忙上前搀扶公主坐下,公主再次催促她快去说。皇后转身对唐皇一揖,唱道:“皇儿回心已转意,万岁你何必真生气,更何况自从盘古分天地,那有个岳父斩女婿,倒不如明日早朝上殿去,将驸马的官职……”唐皇故意逗说:“将他的官职革去。”皇后续唱:“要加官三级往上提。”公主见皇后说出了她的心里话,起立窃喜作拍掌状。而唐皇又佯装生气地唱出:“小郭暧打皇儿出言无理,他还敢提他功劳把孤欺,我越思越想越有气,明日早朝我定要将郭暧……”皇后着急地问:“你要将他怎样?”唐皇用坚定语调唱出:“我要将他千刀万剐活剥皮。”同时做了个强烈的手势动作。公主听后焦急万状,忙走近唐皇求情。唐皇有意调侃地说:“方才不是你要父皇斩他的吗?如今你还有什么话讲?”公主语塞,往后退步到皇后身旁,皇后将她朝唐皇方向一推(潜台词:还不快再去向父皇求饶),公主一个趔趄,面色尴尬地向唐皇求饶,语气轻缓地唱出:“母后说话有道理,哪有个岳父斩女婿,孩儿年幼孩子气,说话不知高与低,自古道知子莫若父,孩儿的脾气瞒不过你,”唱到这里,唐皇用眼神朝她一瞥,公主害羞地一个回避,接唱“父王啊!(边唱边拉起唐皇衣袖摇摆)倒不如准了母后本,将驸马的官职(手往上一指)往上提。”唐皇朝她一看,她急返身快步走向座位坐下。唐皇看到公主天真幼稚的行为感到好笑,在一阵笑后仍故作正经地说:“有罪之人怎能加官?”公主一听感到父皇已经松口,赶紧起立,作理直气壮地申辩:“郭驸马身犯那条罪?小夫妻争吵是儿戏,(唐皇轻声一笑)倘若你当真斩了郭驸马,留下了儿的终身(边唱边用手朝自己胸口一指)……”唐皇调侃地插话:“儿的终身有你母后作伴,儿不必多虑。”公主听后吃惊,面色悲苦,续唱:“我只落得无靠无依。”落调时双举袖哭着扑向母后怀里。唐皇见状不禁哈哈大笑,即以扇遮挡作背唱状:“孤斩郭暧是假意,她母女在一旁着了急,怎知孤心另有意,”唐皇缓缓退步欲返身走。皇后慌急地说:“万岁你往哪里去?”唐皇若无其事地说:“天色不早回房安歇去。”皇后催问:“那驸马之事呢?”唐皇近前二步,胸有成竹地说:“明日早朝,孤王自有发落。”皇后仍放心不下地追问:“我看你要怎样地发落?”唐皇用舒缓的语气略带讽喻的口吻回答:“我看你呀真是个老糊涂(潜台词:我怎么会真的斩郭暧)。”说完返身径自下场。皇后若有所悟地嗯了一声,点了一下头欲下场去。公主着急地边唤父王边追上去,一把将皇后拖回,惶惑地问:“母后,父皇要将驸马怎样发落?”皇后双手一摊地说:“这个我也不知道。”并埋怨她:“这都是你自己惹出来的。”公主急得要哭出来,对皇后说:“父皇要是真的斩了驸马”再用哭音唱出:“儿不依……”回身哭哭啼啼“啊呀母后啊……”皇后迳自朝内下场,公主一个转身见母后独自朝内进去,一惊,一个停顿,急唤“母后、母后”在小锣、小钹伴奏下用碎步急速追下场。
十一、《北地王•哭祖庙》
表演者:史济华饰刘谌。
这是一场唱做繁重的戏。北地王刘谌在父王蜀后主刘禅不听其劝谏,决意降魏后,决以身殉国,他在后宫杀死儿子及妻子自刎后,急赴祖庙,向先帝之灵倾诉衷肠。
刘谌头插甩发、穿白箭衣、着高靴,带着悲痛欲绝的情绪,内唱〔导板〕“呼天痛号进祖庙,”唱得声情激越,给人以撕心裂肺的感觉。唱毕快步出场,至九龙口一个趄趔蹬步,拉开山膀,往后甩发一个亮相,身子稍往后倾,眼神茫然地朝前看,以表现刘谌精神受到极度刺激后,神智有些模糊,硬撑着躯体走路的样子。这时人物意识到要去祖庙,但有情急中辨路径的形迹,故朝反方向走了两步后,一滑一个垫步亮相,感到方向不对,旋即走了一个反圆场来到祖庙看到先帝碑,一记甩发,往后快退步至台口,一个停顿,神智为之一醒,猛叫一声“先帝”一个飞跪,边唱拖腔“啊”边跪步趋前。这时刘谌意识完全清醒,情绪冷静了不少。接着用〔弦下调〕起唱“未见先帝血泪抛,”前四字语气较轻缓,后三字吐音力度加强。末尾“抛”字用喷口上劲吐出,突出他悲愤无比的情感。这第一段18句大段唱腔,在情绪上既有对先祖开国创业的自豪感,又有对权奸误国的憎恨感,还有对自己无力保国的自责感。唱段末句用排比连环的句式,长达37字,演唱时,配以一些长靠武生的动作,一气呵成唱完“蜀汉江山白白断送在今朝,”具有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强烈地表达出刘谌壮怀激烈的思想感情。这段〔弦下腔〕一改原有低沉悲伤的调性,变为高亢壮烈的情调,扩展了〔弦下腔〕的表现功能。
接着刘谌向关羽、张飞神像哭诉,六句〔中板〕唱腔,融进了京剧〔高拨子〕的唱腔,前四句颂扬桃园结义、铁打江山,后两句感叹后辈无能,枉费先辈心血。最后一句唱腔拖腔向下渐轻,有低沉乏力之味,以显示刘谌无可奈何之情。接着刘谌向诸葛亮神像哭诉,在起调“诸葛丞相呀”时,嘴咬甩发,在一排快速串翻身后,一个转体单腿飞跪落地,旋即一连快甩头发动作后,唱出他对诸葛亮神机妙算和鞠躬尽瘁的崇拜之情。末一句唱腔“魏国焉敢犯蜀中”,融进了越剧老调〔呤哦调〕的成份,以表现人物深深叹息的情绪。再接着向赵云神像哭诉,用六句唱夸赞了他怀抱幼主出重围的忠勇无敌,和感叹父王的昏庸不悟。唱腔用〔嚣板〕唱出刘谌对赵云敬佩无比的激动之情。然后,他环顾众先辈神像,紧打慢唱,边唱边走圆场环视众神像,到“江山那会就此终”结束,唱得凄清哀伤。后又自言自语地说,“月儿呀月儿,从明天起你再也照不到我蜀国的山河了。”此时触景生情地唱一段十字句唱腔。这段唱运用了“夜沉沉”、“风萧萧”、“月蒙蒙”、“云迷迷”、“悲切切”、“恨绵绵”、“泪汪汪”、“心荡荡”等叠字句,来抒发人物的心境。以〔弦下调•慢板〕,表现出刘谌行将自刎前的悲凉情景。唱完后,李和带箭伤上场,向刘谌诉说国家大势已去,自己战伤,临死前来拜先帝的情况后,李箭伤发作;一面忍痛拔箭,一面说“殿下,那边有人来了,”把刘谌的注意力引开,尔后倒地而亡。刘谌转身发现李和死去,用快马步、磋步甩发、翻蹦子,一个飞跪一拜,失声痛哭。音乐嘎然而止,五更鸡鸣由远而近。刘谌唱起了最后一段唱腔,表明以死殉国的意志。这段唱腔中融进了〔点绛唇〕曲牌的音调,增强了慷慨悲歌的韵味。刘谌唱毕,向先帝三叩拜,走上平台、凝视远方,似见刘禅带领投降的队伍出城而去。接着一个蹬腿,宝剑上膀,站着引颈自刎。(该剧是徐玉兰的代表作,后继者史济华演出时,在身段动作上有所发挥、加强)
十二、《鲁迅在广州》“重逢”片断
表演者:刘觉饰鲁迅,金采风饰许广平。
鲁迅(周树人)身穿青灰长衫,脚着黑色布鞋,颈披长围巾,平顶发式,一字胡子,在合唱中自下场门出,至“九龙口”对衬处站定,一个对新环境敏感的眼神,恰似“亮相”。他显然是为了避开码头上盛大的欢迎队伍,悄悄从边门溜出来的,所以带有几分诙谐的神情,又抑制不住踏上广州后的兴奋心情,朝前几步,浏览四周,一种新的气氛感染了他,使他禁不住吟唱起〔尺调〕:“满怀豪情南国行,辞别燕山到羊城。”回身见天幕幻灯显示的珠江风情:“看珠江,百舸争流放声唱,”转眼见远处越秀山色,右手渐起,自左至右一个弧形动作,接唱:“望古城,云淡风轻天地新。”被路边竹篱上的红绿标语所吸引,他边走边看,念出声来:“拥护国民政府定都武汉!”“拥护国民政府定都南昌!”“好哇!”指着这二条标语,继唱“民情活跃多自在,心头云翳一扫清,”举起左手自胸前一挥,心中才感到一阵轻快,却又感慨万分,双手背至身后,伫立有顷,唱“人间沧桑经多少,今临梦境倍觉亲。”他回顾码头处,尚不见许广平到来,渴望中唱出“倍觉亲,无限情,”又略有自嘲之感,原地一个转身,走向台口,昂首远眺,似感到南国的春风,右手自左肩把长围巾渐渐拉下,唱“借此‘摇篮’育桃李,愿以心血催新春。”眼神中透出充满期望的心情。此时,鲁迅的学生肖玉红、夏立峰拎行李急步上。玉红说:“先生,一下码头你就不见了,害得我们到处找你。”立峰说:“码头上很多中大学生,都是来欢迎你的。”鲁迅望着这二个学生,微笑着说:“我值得他们这样欢迎吗?立峰,我还有行李放在码头行李房,你去帮我取来。”把一枚小竹牌交给立峰。“我们在这小吃铺等你。”夏立峰接过牌子去取行李,鲁迅和玉红一起到小吃铺吃广东风味点心,找了一个位子坐下,取出香烟,划燃火柴,吸起烟来,借此等候许广平。在肖玉红向伙计点食品小吃时,许广平内唱〔尺调〕:“与先生,一别半载如三秋,”自台右中幕出,至台口站定,接唱:“红豆秋风动情愁。今日巨轮送客到,我满怀欢欣到码头。”擦汗、张望,心情急切,“人如潮,车如流,怎不见先生下船楼?”鲁迅忽然发现许广平,惊喜地呼出“广平兄!”(这是他对许广平的特殊称呼)许广平欣喜万分:“先生,你怎么在这里?”鲁迅做了个不要声张的动作,两人紧紧握手,默视良久。在合唱“师生情,战友情,久别重逢更觉亲”中,两人握着手,一个慢慢的圆转(“推磨”状),才一松手,鲁迅想说些什么,竟又无从说起,夹着烟的右手提起又停顿。“千言万语无从起,”许广平迎前向先生问些什么,欲言又止,“心弦乐曲诉衷情,”两人相对一笑,至感欣慰,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喜悦之中。稍顷,许广平对鲁迅说:“中大学生不是来迎接你?怎么没有碰到?”鲁迅回答:“如此兴师动众,我有点害怕,敝同乡秋瑾姑娘,就是被这种劈劈啪啪的拍手声拍死的,我不愿‘阵亡’,乘人不备,从边门溜了出来。”说至此,他的左手食指从右手下迅速穿过,幽默地比喻自己溜出来的形象。这个动作引起了许广平的笑:“还是那个样子!”站在一旁不忍打破他们相会一刻的肖玉红,忍不住说:“广平姐,你眼里只有先生,连我这个老朋友也看不见了!”许广平亲切地叫:“玉红!”轻轻地捅了她一拳:“你的那位密斯脱夏呢?”“先生叫他去取行李了。”鲁迅赶紧招呼她们:“来来,请坐下一起尝尝你的家乡点心。”(许广平是广东人)三人就座,女伙计端上菜肴:“烧鸡火鹅,三鲜浓汤,外加虾肉云吞。”三人品尝着广东点心,鲁迅拿起调羹似吃了一个云吞,慢慢嚼着,看着许广平,微微点头,似乎在说:“唔,风味独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