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和“杂耍馆子” -知识点滴-菊坛文萃-戏曲艺术

  • 时间:
  • 浏览:144
  • 来源:爱戏网

旧时的北京,人称唱大鼓的意人为“吃江湖饭的”。

据传,大鼓这种演唱形式的起源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尧舜时代朝堂里就设置谏鼓,虽是以下谏上,也有一种教化的意义。古代,周庄王为了“正风化俗”,曾“击鼓化民”,所以后世唱大鼓的就尊周庄王为祖师了。北京的杂耍馆子、和坤书馆的后台,都设有一张供桌,供着周庄王的牌位。

艺人要想“下海”卖艺,必须先认“门儿里头”的一位艺人为师,举行拜祖师爷、拜师父的仪式,懂得“门儿里头”的规矩、行话,才能公开卖艺,否则经不起“门儿里头”同行艺人的“盘道”,就有被抄家伙(乐器、道具)的危险。

清人凡是唱大鼓的都是在市内支棚设帐,三面摆上长板凳,一面平地设桌支鼓,当做演员演唱的舞台,谓之“拉场儿”。所唱的鼓曲都是成本大套的书,什么《呼延庆打擂》、《前后七国》、《杨家将》、《跨海征东》 、《薛刚反唐》等等。往往一部书要唱好几个月,说唱起来没完没了,还留下“扣子”拉住“常坐”儿。故唱大鼓的也叫“唱大鼓书的”、“说大鼓书的””,以区别于光说不唱的评书。清,子弟玩艺儿兴开了,才现了段子话。

从清末至本世纪40年代。是鼓曲的黄金时代,京、津两地嗜曲者不分社会层次,当时,听鼓曲、看杂耍成为社会上一种主要的娱乐形式,30--40年代,北京民办电台上的鼓曲节目,约占整个节目的3/4,市内的坤书馆 、杂耍园子遍地皆是。至于天桥、鼓楼、各大庙会的撂地场子,更是以演唱 鼓曲为主要形式。民间给老人办生日,给小孩办满月,往往也多是办场杂耍 “堂会”,来招待祝贺的亲友。

京、津两地只要一谈到鼓曲,必然与“杂耍”联系起来。这是民国以后的鼓曲书馆为了使演出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以吸引不同爱好的观众,就将北方各种不同的曲种加上相声、双簧、戏法(魔术)、杂技(如抖空竹、耍坛子、踢毡子等)一起演出,称为“十样杂耍”,意为将吹、打、拉 、弹、说、学、逗、唱、变、练十门技艺集于一堂。

老北京的杂耍馆子为适应各种不同层次观众的要求,又开辟了不同的专场,以十样杂耍为主的场子,谓之“普场”。演杂耍最讲究演员“配套”,最好要名角、红角,曲种及表演的形式要多样、精练。务使之珠联璧合才能叫座。在30—40年代常见的搭配场次有:葛恒泉的连珠快书《蜈蚣岭》;曹宝禄的单弦牌子曲《五圣朝天》等。

还有快手刘的文明戏法;王葵的抖空竹;常连安、小蘑菇父子合说的对口相声。最后,以众角色反演出小闹 剧《打面缸》结束。曲艺厅还利用晚间或定期演出“专场”、“特场”。

这多是演些山调、时调小曲之类的玩艺儿,侧重于前一历史阶段的老曲子, 以适应一些“前朝客”的要求。还有些较小的下层社会鼓曲馆子,则也坚持演些市面上早已不通的老玩艺儿,诸如《妓女悲伤》、《妓女托梦》、《尼姑下山》等等。

40年代末不家流行歌曲专场,观众可根据《大地新歌选》的本子进行“戳活”点唱。

这是一种“追时髦”的场次。天桥新华园于50年代前后还将鼓曲、魔术、杂技与流行歌曲一起演出。

猜你喜欢

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启幕

 7月25日下午,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新闻发布会在天津市和平区泰安道5号举行,标志着这项承载青少年京剧艺术传承使命的盛事正式启幕。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

2025-07-28

Explore the Art of Peking Opera Facial Makeup — On the “Peking Opera Masks” Channel

Onthe"FacialMakeup"channelatAixiw.com,you'llimmerseyourselfintherichandcolorfulworldofPe

2025-07-28

探索京剧脸谱艺术——尽在“京剧脸谱频道”

在爱戏网上的“脸谱”频道,你将沉浸于源远流长、色彩斑斓的京剧脸谱世界。从色彩背后的象征意义,到千变万化的图案与画法,每一帧都承载着角色性格的鲜明表达。为什么推荐这个频道?深入浅

2025-07-28

马小曼

马小曼(1947年-),女,京剧旦角。马连良之女。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梅派青衣,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马派"艺术创始人马连良之女,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作为北京京剧院“梅派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