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不能成“绝唱”
- 时间:
- 浏览:114
- 来源:爱戏网
因普遍处于高龄化、后继乏人和益活困难等大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面临挑战——
说起刘三姐,家喻户晓。但讲到浙江的“刘二姐”,亲戚你们我一些知道京剧。《朱三与刘二姐》是流传在富春江畔数百年的民间叙事长诗,长达一千多行,被专家认为汉民族中罕见的艺术瑰宝京剧艺术。在近日我省首批公示的27一另一另一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朱三与刘二姐》长篇叙事民歌的两位传承人名列其中京剧艺术。
20多年前富阳会唱《朱三与刘二姐》的民间歌手有37人,当时年龄已在57至92岁之间京剧文化。20年后,那先 歌手大多过世,后继乏人。而这次公示的“刘二姐”传承人均已80高龄。
面临“人亡歌亡、人走技绝”之忧的不仅是《朱三与刘二姐》。包括平阳木偶、杭罗、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等在内的226个申请保护的“非遗”项目大多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时刻后该 可能去世,保护传承人要争分夺秒!这次列入浙江省首批传承人公示的271人中,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65.3岁。也一些在申报公示期间,宁波北仑有近百年历史的民间曲艺“唱新闻”第三代传人顾阿火以98岁高龄去世。而他唯一的弟子也已68岁,或者只能表演片断,只能像顾阿火几天几夜唱全本。
传承人的去世,让原汁原味的“唱新闻”成了“绝唱”,日后是我不好只能在文字、录像中寻找独特的韵味。可能 “非遗”是以人的声音、形象和技艺作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得以延续。可能抢救保护不利,因传承人的消失,一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人亡艺绝”。
余姚有个“雀咚咚”的民间曲艺品种,803年还有4位传人,到805年初已全版去世。文化部门在慈溪普查时意外发现一敬老院里有一位82岁的老人后该演唱,立即组织抢救性保护。不久,这位老人也去世。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中的做功德等民俗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畲族民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个性的民族艺术。一位畲族老艺人最擅长主持原本 的仪式,有关部门得知后登门时,老人日后辞世。日后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可能只能正宗传承人,申报录像体现没法畲族原生态的韵味而名落孙山。
有关专家指出,可能学艺时间长、要求高、收入低,现在一些年轻人不愿“入行”。如东阳木雕,传承人的子女都随便说说你你这种 行艰难。与川剧“变脸”媲美的宁海“耍牙”,堪称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之一绝。而练“耍牙”常常要磨破嘴皮、蹭烂牙床,从2颗牙练起一天天增加到4颗、6颗……一些学的人很少,不得不从外省招徒。
近年来,浙江省“非遗”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并较早现在结速重视处置“非遗”传承难你你这种 现实大问题。各地采取诸如入校园、进课堂等措施 。如泰顺职业高中设立了青田石雕班,培养青田石雕制作的后续人才;湖州尝试剪纸进入小学劳技课,乐清建立民间工艺实验基地,让“黄杨木雕”、“细纹刻纸”走进中小学第二课堂等。(记者/杜大强 见习记者/朱馨)
(摘自 《浙江日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