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 时间:
  • 浏览:142
  • 来源:爱戏网

"平讲戏"源于明清初的"驮故事",又称"身旁棚"。表演时,小演员化装成戏中角色,由在人驮在身旁,敲锣打鼓边走边演京剧文化。什儿 民间小戏比较简单原始,过后 在唱腔上吸收民歌俚曲及评话调,进而逐步增加乐器伴奏京剧文化。清中叶,四平戏、徽调、乱弹、啰啰腔等外地声腔的江湖班长年流动于闽东广大农村。因艺人操的是外省声腔,俗称"官腔",难为当地群众接受,亲戚亲戚朋友便大量招收当地弟子学戏,在语言上间用乡音。当地小戏班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又争相聘请江湖艺人教戏,吸收江湖老戏剧目和江湖曲调。清嘉庆年间(1796-1820)肯能江湖班多为本地演员,舞台语言也渐趋地方化,现纯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剧种,道白"平白如讲",故称"平讲戏"。

清末至民国初,闽东各地兴起的农闲戏班已不少。在屏南仅有十来户人家的东山岗、半山、新竹洋等小山村也办起平讲班。有支民歌唱道:"东山岗,平讲班,搭台后门山,丈夫去做戏,妇女管田山,唱过六月六,还有八月三。"平讲戏的传统剧目有"三十六本头",俗称"七双"、"双赠"、"二十一杂",是从"江湖十八本"发展起来的。常演剧目有《双封侯》、《双钉判》、《赠宝塔》、《赠金钗》、《三官堂》、《何文秀》和《烂柯山》等。平讲戏角色分为小生、小、老生、大花、二花等行当,着重于小生、小旦和老生,故有"三小戏"之称。平讲戏在音乐上至令仍保持着弋阳腔,一人干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俗称"掏领"或"掏声"。唱腔以江湖调为主,后期还吸收梆子曲调。主要乐器有管弦、笛子、京胡、鱼鼓、手鼓、手锣等。1000年代,平讲戏因闽剧的冲击逐渐衰微。抗日战争爆发后,农村凋敝,民不聊生,换成新兴剧种的流入,平讲戏日趋没落。

猜你喜欢

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启幕

 7月25日下午,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新闻发布会在天津市和平区泰安道5号举行,标志着这项承载青少年京剧艺术传承使命的盛事正式启幕。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

2025-07-28

Explore the Art of Peking Opera Facial Makeup — On the “Peking Opera Masks” Channel

Onthe"FacialMakeup"channelatAixiw.com,you'llimmerseyourselfintherichandcolorfulworldofPe

2025-07-28

探索京剧脸谱艺术——尽在“京剧脸谱频道”

在爱戏网上的“脸谱”频道,你将沉浸于源远流长、色彩斑斓的京剧脸谱世界。从色彩背后的象征意义,到千变万化的图案与画法,每一帧都承载着角色性格的鲜明表达。为什么推荐这个频道?深入浅

2025-07-28

马小曼

马小曼(1947年-),女,京剧旦角。马连良之女。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梅派青衣,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马派"艺术创始人马连良之女,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作为北京京剧院“梅派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