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 时间:
  • 浏览:142
  • 来源:爱戏网

"平讲戏"源于明清初的"驮故事",又称"身旁棚"。表演时,小演员化装成戏中角色,由在人驮在身旁,敲锣打鼓边走边演京剧文化。什儿 民间小戏比较简单原始,过后 在唱腔上吸收民歌俚曲及评话调,进而逐步增加乐器伴奏京剧文化。清中叶,四平戏、徽调、乱弹、啰啰腔等外地声腔的江湖班长年流动于闽东广大农村。因艺人操的是外省声腔,俗称"官腔",难为当地群众接受,亲戚亲戚朋友便大量招收当地弟子学戏,在语言上间用乡音。当地小戏班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又争相聘请江湖艺人教戏,吸收江湖老戏剧目和江湖曲调。清嘉庆年间(1796-1820)肯能江湖班多为本地演员,舞台语言也渐趋地方化,现纯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剧种,道白"平白如讲",故称"平讲戏"。

清末至民国初,闽东各地兴起的农闲戏班已不少。在屏南仅有十来户人家的东山岗、半山、新竹洋等小山村也办起平讲班。有支民歌唱道:"东山岗,平讲班,搭台后门山,丈夫去做戏,妇女管田山,唱过六月六,还有八月三。"平讲戏的传统剧目有"三十六本头",俗称"七双"、"双赠"、"二十一杂",是从"江湖十八本"发展起来的。常演剧目有《双封侯》、《双钉判》、《赠宝塔》、《赠金钗》、《三官堂》、《何文秀》和《烂柯山》等。平讲戏角色分为小生、小、老生、大花、二花等行当,着重于小生、小旦和老生,故有"三小戏"之称。平讲戏在音乐上至令仍保持着弋阳腔,一人干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俗称"掏领"或"掏声"。唱腔以江湖调为主,后期还吸收梆子曲调。主要乐器有管弦、笛子、京胡、鱼鼓、手鼓、手锣等。1000年代,平讲戏因闽剧的冲击逐渐衰微。抗日战争爆发后,农村凋敝,民不聊生,换成新兴剧种的流入,平讲戏日趋没落。

猜你喜欢

京剧动漫主题鼠标垫,把桌面秒变国潮艺术馆!

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我们的桌面往往是战场——键盘敲击声如雷鸣,鼠标滑动间决定胜负。但你有没有想过,让这个战场多一丝文化韵味?今天,就来推荐一款淘宝热销神器:鼠标垫大号游戏加厚防

2025-10-23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