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腔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 时间:
- 浏览:156
- 来源:爱戏网
时间:2019-01-27 点击: 关键词:
【丁丁腔】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16400年前后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西李一带,已经 在徐州广泛流行京剧艺术。唱腔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京剧文化。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独唱而对唱、合唱,发展为戏剧形式京剧文化。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京剧。丁丁腔在初始阶段“拉绫子”摆地摊,又叫两人戏或对子戏,一生一旦,生为“外角”,旦为“里角”,唯旦角也多由男子装扮,脚踩垫子,头戴额饰,腰系裙子,两鬓插花,手持彩扇或罗帕。生角手持扇子,衣着简朴,二人边舞边唱。后因受京剧、梆子、柳子、拉魂腔等戏曲艺术的影响,丁丁腔亦发展成为戏剧形式。20世纪40年代始,已有丁丁腔剧团,但民间仍多有艺人保留曲艺的地摊形式。丁丁腔戏剧有“七忙八不忙,九人玩丁腔”之称,音乐唱腔有发腔、扫腔、阴韵、花韵等,传统曲(剧)目有《站花墙》、《梁山伯下山》等。
本文《丁丁腔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地址:https://www.aixi55.com/xiju/zhishi/32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