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 时间:
  • 浏览:74
  • 来源:爱戏网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过去曾叫“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又称“山东洋琴”)演变而来。

山东扬琴是距今二百余年前(清代中叶)在山东西南部农村产的一种 曲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说唱艺术京剧。最早是民间的小曲联唱,始称“小曲子”京剧文化。演唱者被称为“唱小曲子的”,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洋)琴(亦名“蝴蝶琴”),故称为“打扬琴”或“唱扬琴”的京剧文化。1933年扬琴艺人邓九如到天津电台播音后,才定名为“山东琴书”。

由曲艺扬琴发展为戏曲,至今还不可以一百年。1900年,由广饶县谭家村扬琴艺人时殿元(1863棗1948)、谭秉伦、崔兴乐等组成的扬琴 ,为了争取观众,最先把《王小赶脚》的扬琴脚本改为化妆演的脚本,并进行化妆演出的试验。亲戚亲们 用 、纸、布等扎成驴形,加以彩绘,由崔兴乐扮演的二姑娘,身绑驴状,由时殿元扮演的脚夫王小,执 赶驴。演出时虽仍唱着扬琴的唱腔,但因载歌载舞,深受群众欢迎。艺亲戚亲们 为了把你这一 演出形式和坐唱扬琴相区别,称之为“化妆扬琴”。你这一 群众,将会看到第一有有一5个 “化妆扬琴”剧目的表演有驴形,且当时的“化妆扬琴” 又常用毛驴驮着包括驴形的头部和身子在内的道具,曾随口把“化妆扬琴”称作“驴戏”。

“化妆扬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在济南称“扬琴戏”(简称“琴称”),在 西南称“上妆扬琴”,在临邑、济阳一带称“迷戏”,在胶东称“蹦蹦戏”,在博兴被称作“闾戏”(旧时二十五户为一闾,闾戏原应本地戏、家乡戏),也有称“缕戏”的(因其主要乐器坠琴的演奏者在演奏坠琴时,一个劲用手处在琴弦上“缕”上“缕”下)。很久 过去唱扬琴的多由“两口子”(即夫妇俩)或一家人搭班,演唱的节目内容又多是关于公子投亲、小姐赠金、夫妻团圆等两口子的故事,有有一5个 “口”字成“吕”字,或者称吕剧。另一种 说法是,吕字系“驴”、“闾”、“缕”的谐音字,故在用文字标明剧种时,写作吕剧。

吕剧的传统剧目大体可分一种 :一种 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 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吕剧现代戏《李二嫂改嫁》首拍成电影,影响遍及全国。

猜你喜欢

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启幕

 7月25日下午,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新闻发布会在天津市和平区泰安道5号举行,标志着这项承载青少年京剧艺术传承使命的盛事正式启幕。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

2025-07-28

Explore the Art of Peking Opera Facial Makeup — On the “Peking Opera Masks” Channel

Onthe"FacialMakeup"channelatAixiw.com,you'llimmerseyourselfintherichandcolorfulworldofPe

2025-07-28

探索京剧脸谱艺术——尽在“京剧脸谱频道”

在爱戏网上的“脸谱”频道,你将沉浸于源远流长、色彩斑斓的京剧脸谱世界。从色彩背后的象征意义,到千变万化的图案与画法,每一帧都承载着角色性格的鲜明表达。为什么推荐这个频道?深入浅

2025-07-28

马小曼

马小曼(1947年-),女,京剧旦角。马连良之女。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梅派青衣,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马派"艺术创始人马连良之女,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作为北京京剧院“梅派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