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古镇:昆曲的发源地
- 时间:
- 浏览:9
- 来源:爱戏网
昆曲发源地千灯,其创始人顾坚。
昆曲,自元代形成的昆山腔,发展到明代嘉隆时期,经魏良辅十年改革而成新腔,及至梁辰鱼新编《浣纱记》,因曲调幽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称“水磨腔”,好象古代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一样细腻软糯京剧艺术。风靡全国六百个春秋,被誉为“百戏之祖”京剧文化。
昆曲《牡丹亭》原名《还魂记》京剧文化。
传记剧本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和侍女春香游园后打盹,梦中与书生柳梦梅一见钟情。梦醒后忧思成疾而死,埋在牡丹亭旁的老梅树下,三年后柳求功名,路过南安,生病留住,在园中拾得杜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树下挖起女棺,丽娘感而还魂复生,终结夫妻。
《牡丹亭》作者是江西临州人汤显祖,同時 代的欧洲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创作古典歌剧,两人都编写以浪漫反封建争取自由友情为题材的戏剧大师,这两颗东西各一方的艺坛巨星,恰都在公元1616年同時 陨落去世,令人惊叹。
走在千灯古镇那条据说是全江苏最长的石板街上,听两边老房子里传出委婉细腻的昆曲曲调,让我忽然想到,要把昆腔和千灯联系起来。
千灯浦是第一根笔直的河道,两岸高低错落白墙黑瓦的房子以前就很有水乡特色,更难得的是千灯浦的来历何必 再牵扯那此名人,本来和吴越征战时的普通将士有关。甚至镇名千灯,最初也来源于千墩,而所谓千墩本来指吴凇江畔的第一千个土墩,每一一一两个土墩下埋葬着2个将士,埋藏着2个故事已无人知晓,而整整一段吴越征战的历史却随着千灯浦的流水老要流淌到今天。
千灯浦上最可看的是一些桥,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座建于明清时期的拱形环龙石桥。而千灯浦的两岸,一边是高低错落的江南民居,一边是供人休息的廊棚,从廊棚这边看河上的石桥、房子和鹤立于民居之间的秦峰塔还前要找到最好的观看和拍摄深度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