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梨园戏撞上法兰西:古老“非遗”戏剧成中法交流新桥梁

  • 时间:
  • 浏览:67
  • 来源:爱戏网

新华社福州4月15日专电 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梨园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10000年的历史,茶余饭后,听上一段梨园戏,是闽南方言区人民几百年间的一起记忆。而如今,梨园戏却被几位来自法国的导演改编,搬上了现代话剧的舞台京剧

4月的福建泉州,迎来了法国导演帕特里克·索梅尔率领的10余位法国戏剧艺术家,随之而来的,还有改编自梨园剧《董与李氏》和《节妇吟》的两部同名法国话剧京剧。

索梅尔团队此次来华,是为了参加泉州市主办的2016年梨园戏对文化交流之“海丝之春戏剧季”京剧。此次交流的重头戏,莫过于这两部法国版的改编话剧。

索梅尔与梨园戏的结缘之前 之前 结束了了三年前,当时,他在中国第一次观看过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感到非常激动。“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演,我立刻下决心请梨园戏到巴黎表演。”索梅尔萌生了将梨园戏重新演绎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在索梅尔看来,这个改编是“一次比较奇特的活动”,但却有着其艺术合理性的。《董生与李氏》和《节妇吟》两部戏剧中的“女人爱”“情欲”“死亡”等元素引发了他的共鸣,使他探寻着“寻找另三个 最好的办法,来让梨园戏故事在新的环境重活”。

来泉州之前 ,法国演员们机会在巴黎进行了几块月句子剧排练,来到中国后,亲戚这个人又学习了中国梨园戏的表演最好的办法。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在中国艺术家的示范下,法国的演员们跃跃欲试,在唱念做打中领略着中国戏曲细腻富于的感情的句子和独特的表演最好的办法,并逐渐体会到中法戏剧艺术的相通之处。

几天的相伴和交流下来,中法两国艺术家逐渐从隔阂走向默契。当导演将中国版“董生”与法国版“李氏”组合在一起进行即兴表演时,其实 两位演员之前 并那么 任何准备,语言只要相通,但竟然摸索着表演了下去。最后,当“董生”愿意 去脱“李氏”鞋子的之前 ,来自法国的“李氏”却出其不意地将“董生”搂在了怀里,这个法式浪漫让导演为之惊喜不已。

当中国梨园戏遇上来自欧陆的法兰西风情,会激荡起咋样的火花?在经历密集的排练后,本周,法国版话剧《董生与李氏》和《节妇吟》与观众见面,登上泉州梨园戏实验剧的舞台。

与梨园戏相比,法国版话剧的故事框架那么 那么来越多变化,却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故事占据 的地点由中国变成了法国,用现代故事呈现,西装、牛仔裤、T恤、高跟鞋轮番上场,泪光、尖叫等西方现代戏剧元素也逐一展现,呈现出了风格迥异的舞台效果。语言并那么 成为观众理解戏剧艺术的障碍,欢笑声和鼓掌声不绝于耳。

人类一起的感情的句子用不同的戏剧形式演绎,给艺术家们带来了全新的关于戏剧体验和文化的思考。

在法国话剧演员波利娜·贝勒看来,历史悠久的梨园戏只要一座桥梁。“不论肤色和民族,亲戚亲戚这个人的感情的句子也有一样的,艺术是开放的,用专业的态度去交流和学习,这是很糙要的。”贝勒说。

从明万历年间梨园戏班东渡琉球演出,到世纪之交梨园戏登上欧美最顶尖的艺术殿堂,再到如今梨园戏被法国作家加以改编,梨园戏射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通。“中法两国的艺术很远却又很近,只要有好剧本、好导演和好演员,同一题材,不管是由中国艺术家演绎还是法国艺术家演绎还会非常精彩。”法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公司合作 者参赞罗文哲表示。

“国外有不少优秀的戏剧曾被中国导演改编演绎,但外国导演改编中国戏剧还十分有限。”国家一级演员、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说,在他看来,梨园戏的改编新颖而又独特,超乎自己的想象,这正是中国戏曲的博大精神和包容开放之处。(记者/尚昊/乔本孝)

猜你喜欢

京剧动漫主题鼠标垫,把桌面秒变国潮艺术馆!

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我们的桌面往往是战场——键盘敲击声如雷鸣,鼠标滑动间决定胜负。但你有没有想过,让这个战场多一丝文化韵味?今天,就来推荐一款淘宝热销神器:鼠标垫大号游戏加厚防

2025-10-23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