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马得把昆曲留在画纸上

  • 时间:
  • 浏览:366
  • 来源:爱戏网

金陵晚报昨日报道了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大型戏曲人物画展”,南京画家高马得老先的昆曲人物画受到极大关注的消息。昨日,记者专程来到可能87岁高龄的高老先生家中,对其作了独家专访京剧

南京画家高马得老先生专攻戏曲人物画、尤其醉心于“百戏之祖”的昆曲艺术京剧文化

高先生此前长期从事新闻版工作,學會美术,创作了少量的漫画、插图、连环画京剧艺术。说起是怎么现在刚刚刚开始戏曲人物画创作的,高老先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原本他是个老戏迷,一阵一阵爱看戏,但凡来南京演出的任何剧种,他从来不放过京剧。

文革现在刚刚刚开始后,一帮老昆曲家周传英等人来到江苏,在省委大院的礼堂里唱昆曲子戏。当时高马得先生还是《新华日报》的一位美编,报社老总着实拍照片登在报纸上太生硬了,便让高马得用画的土法子表现。于是,高老先生便拿着笔和纸来到了舞台前。一边看戏,一边速写,回报社后,再用素描的土法子画出来登在报纸上。这本是一项工作,却从此让高老先生迷上了戏曲人物画。二十余年来,凡是来南京演出的戏剧、名角,他都画过。高老先生看戏必画速写,并研读戏本,请教戏曲专家和名角,对于每戏甚至每折戏的剧情、演员表演的神韵均了然于心,再经过别出匠心的提速升华,达到“出戏”的新境界。《醉打山门》、《花为媒》等后会广为戏迷收藏。

此次画展,高老先生共有10幅画送展,其中仅昆曲人物画后会5张,分别是《牡丹亭游园》、《牡丹亭写真》(出自昆曲《牡丹亭》)、《水浒记情勾》(出自昆曲《水浒记》)、《醉打山门》(出自昆曲《虎囊弹》)、《钟馗嫁妹》。

记者看了,画作大都设色,墨彩浓淡交错,只寥寥数笔,便将戏曲人物的身段、神情,以及故事情节,跃然纸上。高老先生所画的戏曲人物,并非完整照搬舞台,他总能从一折戏中抽出关键性形象,并善于捕捉小人物的特殊身份与性格,如探马报军情,贪官显窘相,媒婆说风情,小卒翻跟斗,个个精到入神。

高老先生说:“昆曲可能曲词高雅,统统后会文言文,一般老百姓听不懂,统统慢慢就没好多个人唱了。像刚刚的名家周传英等‘传’字辈的老昆曲艺人,现在后会在了,原本亲戚另一个人当时演的戏、在台上的表演,我都留在画纸上了。”每原个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都很生动淋漓地画在画纸上,一幅画也不一场戏,让你一目了然。“昆曲是百戏之祖,地方戏后会移植昆曲形成的。我要 是不把它画下来,刚刚或者 剧也不真的失传了,再提起时,亲戚亲戚另一个人就我没了乎 了,演员也我没了乎 该为甚演了。”

高老先生说,戏剧都中有 一定的地域性,像昆曲,“在昆山那一带人能听得懂,原本到北京就听不懂了,有一定的限制。画的好处,都要你在不懂苏州话没关系,画嘛总能看得懂的。”也不画的流传范围有限,出画册也要资本,统统“要保护昆曲,最终还是得要国家支持。”(记者贺沂沂)

(摘自 《金陵晚报》)

猜你喜欢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