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 余庭虎助力浦口戏剧文化“声声不息”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美丽江浦 | 余庭虎:助力浦口戏剧文化“声声不息”

1970年

他人的第一份工作

是在原江浦县京剧团音乐演奏

后来,他做过记者、当过商人

退休后又回归“老本行”成立了戏剧

助力浦口发扬戏剧文化

他叫余庭虎

是南京凤凰剧社的负责人

        在滁河边上长大,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们在田间劳动插秧,此起彼伏的秧歌声让余庭虎自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简简单单的调子,在他听来却是清脆婉转,悦耳悠扬。

        弯弯的滁河、广阔的田地、秧歌里夹杂着鸟鸣和风声,所有的这些交响成了美妙的乐章,“我对音乐的向往,就在这种淳朴的农村生活中发了芽。”余庭虎回忆道。

        当时村里有一位二胡拉得极好的常姓老爷爷,他的乐声一响,村里一群小孩就跑去坐在他屋子的门槛上,摇着蒲扇在月光下静静地听。在他的教导下,余庭虎学会了基本指法和音阶,又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哼着调子不断摸索。1970年,江浦县京剧团来学校招人,二胡、京胡、月琴样样精通的余庭虎用一曲《红灯记》,得到了人生第一份在县京剧团演奏的工作。

        1987年,因工作调动,他又到当时的江浦县广电局做了5年记者;42岁时,在朋友的鼓励下,下海经商;2014年从企业退休,余庭虎又想着把“老本行”重拾起来。

        时隔42年后轻抚琴弦,虽然基本功有些退化,但是对音乐的热爱还是一如既往。练了8个月后,余庭虎召集了以前在剧团的几个同事,商量着一起干点有意义的事,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戏剧艺术做点贡献,大家一拍即合,在2017年初成立了凤凰剧社。

        剧社成立后筹备的原创剧目——《七仙女看浦口》,6分钟的时间,从经济发展、人文环境、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歌颂浦口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方式,让大家看到了家门口的变化。

        “做这些事,一方面是源于对戏剧的热爱,另一方面是觉得既然自己有能力,那就应该肩负起使命,把这项文化事业推动并传承下去。” 余庭虎说道,凤凰剧社是公益性组织,成立以来,他每年都会投入30万元左右,用于服装、道具、排演等支

        为了让祖国的下一代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南京凤凰剧社推出“戏剧进校园”公益活动,在浦口区一些中小学开设课程,委派优秀老师为孩子们提供戏剧教学服务,让他们能接近戏曲文化、体验传统魅力。

        “浦口区一直非常重视文化工作,在打造戏剧文化品牌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余庭虎说道,浦口区相关部门在江浦街道凤凰大街特批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排练,为凤凰剧社活动提供了非常好的场地。“让我们有自己的大本营,可以随时来演练,除此之每年还为我们申请了艺术基金,支持剧团的发展。”

        戏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现在凤凰剧社有50余名业类的优秀演员。接下来,剧社还会继续做好文化惠民,在保证每年30余场的高质量演出外,抽出精力,扎根浦口,创作出更多本地题材的优秀原创作品,将浦口的故事,用戏剧唱给大家听,让“浦口的文化名片”进一步闪耀。

猜你喜欢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