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名产紫砂壶简介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宜兴
  • 名产
  • 紫砂壶
  • 简介
  • 宜兴
  • 位于
  • 太湖
  • 之滨
  • 宜兴位于太湖之滨,素有“陶都”之美称。宜兴紫砂陶,技术精湛,造型多样,是众多陶器中的精品,其中能体现紫砂陶特色、使紫砂陶名扬中的要数紫砂壶了。

    紫砂壶的兴起源于饮茶之风。据考古与文献记载,唐之前,茶壶以银为上,茶碗以瓷为主。到了宋代,宜兴的紫砂壶产了,并在文人间备受重视。那时的紫砂壶与明清及之后的紫砂壶相比,显得胎质粗糙,制作不够精细。而且,那时的紫砂壶多用于煮茶或煮水之用,故紫砂壶的造型都是大而笨拙的,实用性大于欣赏性。

    到了元代,战乱不断,宜兴的紫砂业停滞了,但还没有中断。紫砂壶因受元代饮清茶的习惯影响,造型设计也在改变。茶不需煮,只需泡,壶的功用变了,样式也就随之而变。

    明代的紫砂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制壶名,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自明代始,制壶者都在壶上刻上自己的姓名,从此,壶以人贵,人以壶传。现存最早的刻有制壶者姓名的壶为供春壶,早于供春的制壶名匠都没有流传下来,因而供春一直被陶匠视为鼻祖,在紫砂艺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明万历之后,是紫砂壶制作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时大彬。时大彬的壶有的用陶土,有的用杂砂土,壶上都有“大彬”或“时大彬制”的落款。早期的时大彬壶多仿供春式,造型均为大壶。后期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影响,开始做小壶。冯可宾在《茶笺》中说:“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得为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也讲:“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仰得团结氖氢”。以前饮茶是用大壶泡好倒在杯盏中饮,后来是每客一壶,在壶中饮,放不宜大。小壶有玲珑感,放在几案上,即是一件艺术品。

    到了清代,宜兴紫砂陶业承明代发展之势,趋于发达。紫砂壶的名气愈来愈大,不但文人喜爱,宫廷显贵、市井百姓乃至外国商人都很喜爱。

    延至太平天国,由于战火连绵,紫砂壶的发展进入衰落期,产量骤减,但制壶业并未停止,代表人物是黄玉麟,其壶以“鱼化龙式”最为有名。太平天国失败后,战事渐息,紫砂业得以复兴。

    到了民国,重又高涨,并且现了经营紫砂器的公司,其中著名的公司有“陈鼎和”、“铁轩”、“利用”等。这一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赝品增多了。虽是赝品,但质量仍是很高的,有的水平甚至超过古代名作。这一时期的制壶高手有程寿珍、俞国良、范大生等。

    解放以后,开始进入到紫砂业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艺人,有王寅春、朱可心、吴云根、任涂庭、汪寅仙、高海庚、徐汉棠、吴鸣、蒋小彦、许艳春、吴光荣等。

    就技术水平和质量而论,现代人的紫砂壶已远远超过古人,传统形式和各种创新形式俱全,尤其是借鉴了西方人的一些表现手法,创造了一批具有动感的壶,使宜兴的紫砂壶业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京剧荀灌娘剧情简介

    京剧《荀灌娘》讲述了东晋时,襄阳太守荀崧被反贼杜曾围困,其女荀灌娘女扮男装,突围搬兵,解了襄阳之围的故事。剧情梗概如下:晋敏帝时,杜曾叛乱,发兵包围了荀崧的宛城襄阳(今河南省南

    2023-10-06

    京剧演员郭玮简介

    郭玮,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青年程派青衣演员,师从著名京剧教育家、程(砚秋)派传人赵荣琛先生弟子李文敏老师,并得到李金鸿老前辈的亲授。1997年毕业后在北京京剧院

    2023-05-13

    黄梅戏剧种简介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地区,因此得名。黄梅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乐艺术和表演形式

    2023-04-03

    上党梆子简介,传统戏曲剧种

    上党梆子是中国山西省上党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它起源于明朝中后期,发展于清朝时期,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上党梆子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

    2023-04-03

    豫剧的起源与发展简介

    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主要流行于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豫剧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豫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初的豫剧是由当地民间艺人

    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