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著名的女老生冬皇孟小冬简介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京剧
  • 老生
  • 孟小冬
  • 孟小冬,本名令辉,因在冬天故取艺名又为小冬,1907年生于上海的一个梨园世家,她5岁学艺,7岁登台, 12岁在无锡正式挂牌公演。

    当时,孟小冬经常上演剧目为《曹操逼宫》、《辕门斩子》、《七星灯》、《哭秦廷》、《闯幽州》等。也偶演家传红戏,颇肖其祖父,用当时评论界的话来说就是“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

    成名之后的孟小冬于1924年又北上投师学艺。她先向天津一众名家学习,潜心研究谭派演唱艺术。她客居新天津报社,苦练基本功。从把戏到衰派戏,一字一腔,一板一眼,丝毫不苟。

    到北京后,孟小冬组织成立了“永庆社”,在北京的“三庆园”首次公演她的代表剧目之一《探母回令》,好评如潮,足了掌声。凭借雄厚的实力,她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其后更发展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坤角戏班“庆麟社”的台柱子,与马连良、高庆奎等齐名,在京、津两地红透了半边天。

    因为自学艺起,身为女子的孟小冬就是专工老生的,因此她被誉为老生一行的“女皇帝”,后又称“冬皇”。更值得一提的是,孟小冬的崛起,为女演员在京剧舞台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

    年少成名、色艺双绝的孟小冬感情生活却是一波三,在经历并结束了与“伶王”梅兰芳轰动剧坛、跌宕起伏的感情后,她一度消沉,几欲遁入空门。

    但即便在隐退期间,孟小冬也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追求,她始终用功不懈,先后从谭派名家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徐兰沅等人学戏,刻苦钻研,取得很大的成就。

    至30年代重返舞台时,她的艺术更加成熟了。那时她想拜余叔岩为师。余则推说不收女弟子,婉言谢绝。她后来又请人说情,终于在1937年于北京行了拜师礼,余叔岩收了这惟一的女徒弟。

    入余门后的孟小冬潜心钻研,余叔岩也严谨认真地亲授了《搜孤救孤》、《御碑亭》、《捉放宿店》、《武家坡》等戏。学艺的时光异常辛苦,余叔岩凌晨说戏,她也要熬到凌晨学戏,丝毫不敢懈怠,终得了余叔岩的真传,继承了余派的衣钵。

    进入中年后的孟小冬,艺术境界早已非前所能比,颇有几分余叔岩盛年时的神态。余叔岩于1943年病逝京寓,孟小冬悲痛难当之下,题挽联:“清才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学;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贽,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师恩。”师生情谊感人至深。

    1947年9月,在上海的中国大戏院,孟小冬参加“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出演《搜孤救孤》。彼时孟小冬的唱工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句句含珠,扣人心弦,如阳春白雪、调高响逸,一时传为绝唱。

    而遗憾的是,这也是孟小冬在京剧舞台上的绝唱,一代梨园冬皇创造了这一京剧历史上的奇迹后就真的永远地离开了京剧舞台。三年后,她嫁于杜月笙,并随之辗转香港,最后逝世于台北,终年70整寿。

    猜你喜欢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

    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启幕

     7月25日下午,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新闻发布会在天津市和平区泰安道5号举行,标志着这项承载青少年京剧艺术传承使命的盛事正式启幕。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

    2025-07-28

    探索京剧脸谱艺术——尽在“京剧脸谱频道”

    在爱戏网上的“脸谱”频道,你将沉浸于源远流长、色彩斑斓的京剧脸谱世界。从色彩背后的象征意义,到千变万化的图案与画法,每一帧都承载着角色性格的鲜明表达。为什么推荐这个频道?深入浅

    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