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花鼓戏的艺术特点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花鼓戏
  • 常德花鼓戏声腔,最初是打锣腔。在演唱形式上,是“一唱众和,不托管弦,锣鼓帮腔。”最初的演形式,是角、角唱着打锣腔和小调,进行载歌载舞的简单的故事表演。四川传入的梁山调,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戏曲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常德花鼓特色的声腔正宫调,并以基曲调的可塑性和大筒振腔保调的功能,逐渐替换了打锣腔,声腔内含的板式变化和情绪表现上的潜力,随同大本戏的上演而得到充分发挥;大型剧目也随同声腔的成熟而在常德花鼓戏中盛行。一些大型剧目, 如《刘海戏蟾》、《黄金塔》、《杀狗寻夫》等,经常出现在常德花鼓戏的演出中。音乐表现手段不断丰富,表演程式逐步完善。常德花鼓戏逐渐从丑旦歌舞演唱型的小戏,成为了一种行当较齐、声腔较丰富的完整、定型的戏曲形式。

    常德官话是常德花鼓戏的主要舞台语言,但由于其植根于广大农村,除“半台班”受汉戏影响而较注重舞台语言的规范,一般乡班多间杂当地方言土话。这种语言差异及各地不同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的渗透,尤其是地方大戏剧目的不同影响,使常德花鼓戏在剧目、唱腔等方面,较明显地形成了沅水与澧水两种不同的“路子”。 湖南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4类:1、川调,2、打锣腔,3、洞腔(即师公腔),4、小调。川调,源于山歌及民歌。按调式分为宫调式、羽调式两种,宫调式强调六级音,羽调式强调七级音,花鼓戏味特别浓厚。打锣腔源于哼歌及劳动号子,原来仅用锣鼓、唢呐伴奏,人声帮唱尾腔,得名打锣腔,现在基本上取消了这种帮腔形式。洞腔,源于师道音乐,所以,也称师公腔。川调、打锣腔、洞腔,统称为正调,正调的结构比较方整,大多以“对仗”或“起承转合”为结构形式,反复运用。小调是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调和丝弦小调,表现情绪较为单一。某些小调发展较大,能表现多种情绪,编入了正调。

    猜你喜欢

    风雨交加乌云滚——衡阳花鼓戏《状告九品官》选段

    风雨交加乌云滚风雨交加乌云滚——衡阳花鼓戏《状告九品官》选段简谱-花鼓戏曲谱曲谱歌谱下载词:徐寄华曲:刘丰华演唱(奏):

    2024-01-12

    踏板穿梭织绫罗(花鼓戏《泣报三元》选段)

    踏板穿梭织绫罗踏板穿梭织绫罗(花鼓戏《泣报三元》选段)简谱-花鼓戏曲谱曲谱歌谱下载词:曹宪成曲:陈耀演唱(奏):

    2024-01-12

    花鼓戏《沙家浜》选曲:共产党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

    共产党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花鼓戏《沙家浜》选曲:共产党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简谱-花鼓戏曲谱曲谱歌谱下载词:曲:演唱(奏):

    2024-01-12

    花鼓戏《沙家浜》选曲:盼望着胜利归来的侦察员

    盼望着胜利归来的侦察员花鼓戏《沙家浜》选曲:盼望着胜利归来的侦察员简谱-花鼓戏曲谱曲谱歌谱下载词:曲:演唱(奏):

    2024-01-12

    花鼓戏《沙家浜》选曲:飞兵奇袭沙家浜

    飞兵奇袭沙家浜花鼓戏《沙家浜》选曲:飞兵奇袭沙家浜简谱-花鼓戏曲谱曲谱歌谱下载词:曲:演唱(奏):

    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