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的历史沿革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莆仙戏
  •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

    莆仙戏滥觞于南宋,清朝莆田文人关陈谟在《闽中杂记》中记载:“兴化戏剧源于宋而盛于明。”南宋莆田诗人刘克庄(1187~1269年)晚年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在故乡看到莆仙戏演,曾赋诗描述当时盛况:“抽簪脱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陌头侠少行歌乎,方演东晋谈西都”。可知,所演剧目多以历史故事题材为主,并包含某些宋、元南戏古老与罕见的剧目。

    明、清时期,是莆仙戏发展、繁荣的时期。明朝莆田文人姚旅在《露书》卷八《风篇》中记载了莆仙戏使用的特殊乐器笛管:“以葭芦为之,莆中谓之芦笛。然亦莆中多此,岂余所见未广耶?”演员的冠饰也很有特色:“弁如帻,但当耳有两手耳。余少时于戏场见之,犹有吉祥之意。”长乐人谢肇在《五杂俎》卷十二“物部四”中记曰:“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闽音”。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黄金龙办起私人家班:“集戏子一班为”(清・陈鸿《清初莆变小乘》)。而民间班、社大发展,据清陈鸿《莆靖小纪》载,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二月廿九日迎春,戏子廿八班,共妆春架四十八架,官民共赏新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莆田北关头亭瑞云祖庙,嵌立一块“志德碑”,上列戏班共32班,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增加了12班,达到鼎盛时期。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仅仙游一县就有戏班60多班。当时,湖南人陈盛韶任仙游县令,他在《问俗录》中记载:“俗喜歌舞,里巷婚丧,靡不演剧,而价亦廉。合邑60余班,闽人通称七子班。乐操土语,别郡人终日相对,不达一语”。据调查统计,从清中叶到清,莆田、仙游两地的戏班达到150多个。并从昆曲、弋阳腔乱弹声腔中吸收了大量传奇剧目,改调而歌,使莆仙戏传统剧目更为丰富。

    猜你喜欢

    莆仙戏名家朱石凤

    朱石凤,仙游县人,1927年出生,莆仙戏著名导演。朱老幼年家境贫寒,十岁就入私人戏班从艺,攻文旦、花旦、跨青衣,并逐步成为该戏班的主要演员,先后在《十八条》、《薛仁贵》、《刘知

    2022-05-28

    莆仙戏名家陈仁鉴

    陈仁鉴,戏曲编剧。福建仙游人。1945年毕业于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科。曾任中学教员。建国后,历任仙游县编剧小组编剧,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剧、副所长,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合著莆

    2022-05-28

    莆仙戏名家王国金

    王国金,1940年出生,仙游县赖店镇人,从小送给人做童养媳,十二岁从涵头(涵江)逃回。十四岁到鲤声剧团探亲,艺委会主任陈仁鉴发现她的艺术潜质,说服领导留下她。先学小生,不久拜陈

    2022-05-28

    莆仙戏名家王少媛

    王少媛,女,1964年出生,福建仙游县盖尾镇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理事,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院长。

    2022-05-28

    莆仙戏第一旦王少媛

    王少媛被誉为福建省“莆仙戏第一旦”的王少媛,女,生于1964年10月,仙游县盖尾镇仙华村人,中共党员,工青衣,兼工闺门、花旦,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中国戏剧

    202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