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起源唐代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黄梅戏
  •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小、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猜你喜欢

    花鼓戏曲谱 海滩别(黄梅戏《风尘女画家》选段 伴奏谱)

    海滩别海滩别(黄梅戏《风尘女画家》选段伴奏谱)简谱-花鼓戏曲谱曲谱歌谱下载词:林青曲:精耕演唱(奏):马兰

    2024-01-12

    海滩别(黄梅戏《风尘女画家》选段 伴奏谱)

    海滩别海滩别(黄梅戏《风尘女画家》选段伴奏谱)简谱-花鼓戏曲谱曲谱歌谱下载词:林青曲:精耕演唱(奏):马兰

    2024-01-12

    黄梅戏剧种简介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地区,因此得名。黄梅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乐艺术和表演形式

    2023-04-03

    黄梅戏的发源地在哪里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黄梅县。传说清朝乾隆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

    2022-07-23

    《徽洲女人》女人唱腔:黑油油的辫子齐肩剪简谱-黄梅戏曲谱

    提示:在曲谱图片上单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即可将曲谱保存到您的电脑中,打印时候可将图片插入到WORD中,调整合适大小打印即可P1:韩再芬《黑油油的辫子齐肩剪》黄梅戏谱

    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