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越调的审美特征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越调
  • 古朴典雅的审美特征

    第一、板式的多样性。谷城越调属板腔体,其板式有:[慢板]、[垛板]、[二流板]、[大起板]、[导板]、[飞板]、[箭板]、[滚板]等。这些板式除独立成段,相互转板连接运用也非常灵活。越调戏曲板腔体系在长期的发展衍变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套功能完备的板式体系和表现方式,就表演艺术而言,可以让剧情舞台和时空都有较大的伸缩性,显示这一地方剧种的个性审美特征。

    第二、唱腔的丰富性。谷城越调唱腔丰富,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平腔”与“高腔”,因此,也就有平腔越调与高腔越调之分。高腔越调主要是在唱腔拖音时音尾翻高5―8度,有时甚至翻高10度,“本夹边”的演唱方式使高腔越调显得高亢而亮丽;平腔越调则是腔调平稳舒展,古朴而委婉。其次是唱腔极具情感。以不同的声腔来定身打造各行当的身份,“闻其声如见其人”,是传统戏剧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剧种除主腔越调外,有些剧目还夹唱一些杂腔小调,如地方“花鼓腔”、[潼关调]也称“吹吹腔”、[一铃]、[十三咳]又称“衣呼咳”、“板板腔”等。据老艺人说早期还唱昆曲、弋阳腔等,现已失传。

    第三、语言的民俗性。越调带有浓郁的谷城地方腔调,因此,谷城越调的唱词、念白语音基本是谷城的地方百姓通用语言,戏剧的唱词既是声腔形成的基础,又是地方剧种所系的本土民俗文化之显现,唱腔的抑扬、旋律的装饰都与当地的四声调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语言的民俗化,是地方剧种的显著特点,使观众看着入情入境,听着倍感亲切,通俗易懂,有“剧中人,身边事”之感。在戏曲唱词以及念白中常常出现当地的俗言昵语、土言土语、浑言素语等等。这些活的典型化、形象化语言的应用,拉近了剧情与观众的距离,突出了戏剧生活写意性的审美特征。

    第四、戏剧的完美性。越调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沧桑,突破了当时剧种的局限,形成了越调独有的全新板式体系;运用古朴的声腔艺术构建出典雅的戏曲音乐系统,完整的齐全的行当,精炼的功夫,越调始终在追求整体的完美性。越调演出非常注意舞台造型(个体形象、道具)的完美,民间艺人叫做“摆画”或“化身”,俗称“摆架式”,即现在戏剧舞台上的“造型”或“亮相”,特别是在停腔后的过门中,必须随打击乐的节奏摆出几个“化身”,或者摆好一个“架式”唱一板或一段词之后才“收架”。

    猜你喜欢

    [越调]城门外羽扇轻摇我笑迎周郎(《诸葛亮吊孝》选段 )简谱-其他曲谱

    提示:在曲谱图片上单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即可将曲谱保存到您的电脑中,打印时候可将图片插入到WORD中,调整合适大小打印即可申凤梅《[越调]城门外羽扇轻摇我笑迎周郎》

    2022-06-07

    越调人物李利宏

    李利宏,男,汉族,1957年元月15日出生民盟盟员(1994、11),中共党员(1994、12),国家一级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84)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研

    2022-05-27

    越调名家陈静

    陈静,女,出生于1944年8月,汉族,河南省商丘县人,1956年参加工作,国家一级演员,主攻刀马、青衣、花彩旦行、兼演小生、官生行,曾任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省剧协副主席。曾获

    2022-05-27

    越调名家毛爱莲

    1930年3月1日出生在河南舞阳县杨桂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四岁时母亲不幸病故,父亲给地主当长工。父女二人相依为命,苦度生涯。毛爱莲九岁时便被送到当时的漯河老街国民舞台由杨小

    2022-05-27

    越调名家申凤梅

    申凤梅,艺名大梅(1927-1995),女,汉族,河南省临颖县人、国家一级演员。曾任河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