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剧的舞台美术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傣剧
  • 早在傣剧的萌芽阶段,艺人就在演地上,用简单而带有象征性的摆设,表示一定的时空和环境。随着演出形式的改进,真实的牛、犁头、犁耙等都以道具代替。

    在傣剧形成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傣剧的服饰、扮相、道具均模仿来剧种(主要是滇剧)的模式,只是舞台摆设比较简单,只装一块底,将前台与后台隔开。底幕前正中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凳),专供幕整(戏师傅)提词使用。许多司署戏班在开印或大摆(盛会)演出时,舞台陈设比较讲究。底幕、台口、舞台两侧均装饰彩带、彩球和其它装饰品,以烘托舞台气氛,美化舞台。

    傣剧艺人在学习和借鉴外来剧种过程中,曾根据本民族的习惯和喜好,并适当吸收傣族壁画,创作了一些简单的脸谱。如草王、阿暖、混庇、排(魔鬼)等的脸谱。

    在民国年间傣剧艺人学习滇剧等剧种,从活的感受出发,在舞台上曾巧妙地使用变幻的灯光。以白绸、黑绸、蓝绸、红绸等不同颜色的绸料(或纸)蒙于灯上,以示白天、黑夜、黎明、晨曦等不同的时间;用绿纸、黄纸、黑纸、红纸蒙于汽灯外,分别表示戏剧环境中的地狱、阴间、丧事、喜事等;或用黄钱纸粘于演员帽沿、前额、衣领,表示阴间与阳间的界线、鬼魂与人的区别等。

    抗日战争前夕,芒市司署戏班曾根据剧情需要,绘制山水图案用作底幕,用树枝插于前台,表示森林和岩石。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制造剧情所需要的特定环境,丰富了傣剧的舞台美术。

    新中国建立后,傣剧舞台美术迅速发展。1958年,盈江县新城业余傣剧对演出的《千瓣莲花》、潞西县北里业余傣剧对演出的《帕慕鸾》、《娥并与桑洛》,均开始使用了大幕、中幕和底幕。

    傣剧的盔头、服饰也不断丰富。借鉴于傣剧古代装束、建筑、雕塑而制作的王子盔、宝塔冠等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吸收傣族剪纸、绘画以及民间传统服饰而制作的傣剧女角上衣、裙子、围腰、披肩、发型及脚上穿的象鼻鞋等都别具一格。

    随着剧目的丰富和取材的多样,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舞台美术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娥并与桑洛》、《海罕》是描写瑞丽傣德(水傣)的故事,而《帕慕鸾》、《叶罕佐与冒养》则是描写芒市傣泐(旱傣)的故事。两种地区的舞台美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许多方面各有千秋,自成特色。布景中的大青树、菩提树、广母(佛塔)、凤尾竹、缅桂花及道具中的篾桌、竹篮、筒帕、竹饭盒等是傣族地区共有的,而竹楼与土木屋,男女服饰的显著差异及劳动工具等的差别又突出了不同地区的风格。

    猜你喜欢

    傣剧伴奏乐器象脚琴

    “象脚琴”傣族叫“定光”。1982年由潞西县文工队试制,并曾在《凉水亭》、《麦收时节》等剧目中作为主弦试用。象脚琴是在傣族民间弦索乐器笋叶琴(傣语称“定戛那”)的基础上,根据象

    2022-05-24

    傣剧伴奏乐器琴

    琴,傣族敲击体鸣乐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歌舞团制作并使用。将十四面大小不同、音高有别的,按一定音序编排在一起,分三排平置于前低后高、能折叠的梯形木架上。低音在前,高音在

    2022-05-24

    傣剧伴奏乐器排

    排,是傣、景颇、德昂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蒙省、耸。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孟连等地。将五六面或七八面大小不等、音高不同的,按音高顺序吊挂在一个长方形木架上而成。木

    2022-05-24

    傣剧《竹楼情深》剧目简介

    傣剧。1985年国庆节时,德宏州傣剧团在芒市首演。编剧:潘震;导演:刀成明;舞美设计:武培根(特邀);音乐设计:龚茂春;刘汉柱由金保扮演,胡薇由万梅罕扮演,罕亮由张小冷扮演。傣

    2022-05-24

    傣剧《英纳斩蛇妖》剧目简介

    古时,勐达嘎索突然出现一条凶猛的蛇妖,多少民间少女惨遭蹂躏。百姓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勤劳勇敢的傣族小伙英纳在一欠狩猎中救下两名惨遭蛇姑吞噬的少女,他们在国王的“生日大摆”中禀告

    20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