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的简介介绍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壮剧
  • 壮剧是壮族的戏曲艺术形式,是在壮族民间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壮族戏曲,大致可分为广西北路壮剧、广西南路壮剧,云南壮剧、广西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和壮族吊线木偶戏等5个品种。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壮师剧全称为壮族师公戏,因其脱胎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祭祀娱神歌舞而沿称。

    北路壮剧流传于桂西壮语北部方言地区的广西田林、西林、隆林、百色、乐业等县。乾隆年间田林旧州艺人开始用当地壮话和民歌坐唱故事,现“板凳戏”和“游院戏”,后来田林、隆林艺人相继组建土戏班开始搭台演戏。南路壮剧流传于壮语南部方言地区的桂西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田东、田阳等县,因演唱以“呀哈嗨”作衬腔,俗称“呀哈戏”。在毗邻的越南北部,与我国壮族母语同源的侬族、岱族中也有“呀哈戏”流传。清道光年间,天保(今德保)艺人组建土戏班,揉山歌和民间小调为唱腔形成马隘戏;光绪年间,靖西足院的壮族吊线木偶戏艺人组建以人代偶、做唱合一的足院戏。后来马隘戏与足院戏交流融合,形成了南路壮剧。1955年,德保东安街业余壮剧团带《宝葫芦》参加全国群众文艺观摩会演获优秀节目奖,是为壮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壮族师公戏流传于桂中的贵港、来宾、武宣、象州、合山、柳城、忻城、金秀、宜州、河池等县市,原是师公(师)在法事仪式中载各种神灵面具(又称戏面)跳娱神歌舞、唱酬神故事,清同治年间,发展成为分角色演唱民间传说故事的戏剧形式,各地乡村设有师公馆(团)逐代相继传授。建国初期,师公戏班脱离了宗教法事仪式活动,由爱好文艺的男女青年组成业余师公戏剧团,壮师剧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猜你喜欢

    壮剧曲目百鸟衣

    《百鸟衣》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

    2022-05-22

    壮剧曲目双状元

    《双状元》讲述了陆素珍因家乡遭灾流离失所,怀抱两个儿子、携带侄儿,背井离乡、投亲不遇,无奈之中卖了长子,小儿被强人所抢,留下两只鞋子,侄儿失散,流落街头。十六年后,长子大宝得中

    2022-05-22

    壮剧曲目夜明珠

    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物,古称“随珠”、“悬珠”、“垂棘”、“明月珠”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夜光石。它是大地里的一些发光物质由最初的岩浆喷发,到后来的地质运动,集

    2022-05-22

    壮剧曲目布伯

    《布伯》是流传于壮族地区的神话故事。其中有散文体、诗歌体等不同版本。散文体的都在民间口头流传,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标题,有的叫《盘古》,有的叫《洪水的故事》,有的叫《雷公的传说》,

    2022-05-22

    壮剧曲目薛平贵

    薛平贵,民间传说中唐朝时期人物,出身贫寒,宰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宝钏抛绣球选其为婿,其后,薛平贵从军远赴西凉征战,辗转成为西凉国王,回到中原与王宝钏相聚。

    202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