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历史介绍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壮剧
  • 壮剧是广西壮民族的代表剧种。壮族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丰富的民间故事,民间说唱,蹈杂耍,民间音乐,喜庆庙会,给戏曲提供了条件。壮锦刺绣和麻栏建筑,色彩艳丽,造型别致,朴实,大方,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建筑才能,为壮剧舞台美术提供了依据。

    壮族人民是一个富有诗思维、善于歌唱传统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能以歌代言,这与壮族人民的“歌圩”习俗很有关系。歌圩是壮族每年春秋两季数次的定期民歌集会,届时方园几十里的人们盛装赶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落,成了歌的海洋;内容有盘歌、情歌、叙事歌、农事歌等。形式上有独唱,二重唱、三重唱;歌体上有“二句歌”、“四句欢”“勒脚歌”、“嵌句欢”、“排歌”等。壮族戏曲音乐就是在丰富多彩的壮族民歌的基础上产生的。

    绵延数百里的左、右江沿岸的崖壁画,是壮族古代文化艺术的杰作。各地土的铜鼓、鼓腹上有羽人纹、翔鹭纹等纹样。这些纹样,至今还运用在服饰、头饰上。壮族舞蹈杂耍,逢年过节唱春牛,抛绣球、打扁担和表演时穿的各种鸟兽服饰,模拟鸟兽动作等也孕育着壮剧表演艺术的产生。

    壮族人民是一个富于想象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构成了壮族民间文学的主体。有的通过说唱形式和“伦”、“唐皇调”、“唱师”等来表现,其中长篇的叙事民歌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瑰宝。这类说唱,最早渊源于壮族民间宗教活动的“”和“跳神“,后来逐步由娱神发展为娱人。如《布洛陀》、《布伯》、《莫一大王》等长期流传于民间,这些远古神话,鼓舞着人们战胜各种困难,有的后来改编、衍释成为壮剧的传统剧目。

    壮剧艺术产生、发展,经历了清乾隆中叶的初步形成阶段,即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演出班社;到光绪三十年(1905)年仲春,为北路壮剧(土戏)达到鼎盛境界阶段,但随后便很快衰落。建国后壮剧得以新生,在“文革”期间又一度消沉,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壮剧再次获得发展机遇等重大阶段。

    猜你喜欢

    壮剧曲目百鸟衣

    《百鸟衣》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

    2022-05-22

    壮剧曲目双状元

    《双状元》讲述了陆素珍因家乡遭灾流离失所,怀抱两个儿子、携带侄儿,背井离乡、投亲不遇,无奈之中卖了长子,小儿被强人所抢,留下两只鞋子,侄儿失散,流落街头。十六年后,长子大宝得中

    2022-05-22

    壮剧曲目夜明珠

    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物,古称“随珠”、“悬珠”、“垂棘”、“明月珠”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夜光石。它是大地里的一些发光物质由最初的岩浆喷发,到后来的地质运动,集

    2022-05-22

    壮剧曲目布伯

    《布伯》是流传于壮族地区的神话故事。其中有散文体、诗歌体等不同版本。散文体的都在民间口头流传,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标题,有的叫《盘古》,有的叫《洪水的故事》,有的叫《雷公的传说》,

    2022-05-22

    壮剧曲目薛平贵

    薛平贵,民间传说中唐朝时期人物,出身贫寒,宰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宝钏抛绣球选其为婿,其后,薛平贵从军远赴西凉征战,辗转成为西凉国王,回到中原与王宝钏相聚。

    202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