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源出宋元南戏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潮剧
  • 通过对南戏各地声腔的查考,认为弋阳腔是南戏的一支,潮调也是南戏的一支,故此,南戏在潮州地方化的潮调,应该说是“南戏遗响”。根据一:帮腔并非弋阳腔所独有。帮唱帮腔就是一唱众和,它来自民歌,已属常识;作者又对收入《永乐大典》的三种戏文《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进行查考,证明在弋阳腔产生以前,就有帮腔存在,而且余姚腔也是后台帮腔的一种腔调。根据二:记载“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自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的《南词叙录》和记载“弋阳腔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闻之”的《客座赘语》,与记载有“潮调”、“潮腔”的时间差不多是同时;而《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三个明代戏文版本,比迄今能够看到的弋阳腔版本更为完整,更为古远。结论是:潮剧渊源于南戏正字,受过弋阳腔的影响,也受过昆腔的影响,但四大声腔影响是流而不是源。

    迨至1982年,在广东潮剧院艺研室编印的《潮剧艺术通讯》第八辑上,又刊载了李国平撰写的重要研究文章《南戏与潮剧―――兼与新版〈辞海〉[正字戏][弋阳腔]释文商榷》,该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针对《辞海》弋阳腔条释文:弋阳腔“由于传播甚广,并同各地语言、曲调或剧种结合,在它的直接、间接影响下,产生了青阳腔、潮剧等不少新的剧种,或成为当地戏曲组成部分,对高腔这一声腔系统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的说法,进行分析论证,指出潮剧、潮调是元明南戏的一支支派,是南戏在潮州方言区粤东、闽南的地方化。弋阳腔和民间小戏是潮腔、潮调发展中的流,而源则是南戏。并通过对《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的方言演唱、曲牌声腔体制、伴乐锣鼓管弦、合唱、对唱、曲白杂唱以曲代言、南戏规格、七角规模等方面的校勘,证明潮腔、潮调在“明、清地方史志和文人笔记,从未有把它划在弋阳腔或其它声腔里去的记载,皆视为独立声腔存在”;潮州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成书的《广东通志》中记载“访得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等,认为由宋至明初是潮调的漫长酝酿期,在明中叶形成。第二章针对新版《辞海》正字戏条释文:正字戏“形成于明末,由四平腔、青阳腔发展而成。腔调以高腔、昆腔为主,唱、念都以中州韵为依据。”“在闽南又称四平戏或词明戏。源出自明代中叶徽池雅调,经福建传入广东。有‘四平’、‘青阳’二主要声腔,属高腔系统,俗称正音曲。附有许多昆曲和杂调。”“正字戏原名,民国以后因与白字戏对称才改名为正字戏。”的说法,以《金钗记》、《蔡伯喈》为依据,论证正字戏为元代南戏;指出《金钗记》的方言词语和乐器使用问题,方言如“宋舍为人好风梭,说话甚痴歌”等,乐器如[三棒鼓]等,是正字戏在潮州演出,而乐器伴奏则与弋阳腔干唱是有区别的。而《蔡伯喈》是“弦索官腔”的鼻祖,加之从正字戏曲戏的剧目看,保留有许多元明南戏剧目;从正字戏鼓板锣钹及弦乐器[三棒鼓]和大管弦;从正字戏曲戏的乐调显著有活五、重六等七声音阶等,证明潮剧、正字、白字的声腔自己别成体系。作者认为这便是它们不可归并于弋阳腔里的佐证。

    猜你喜欢

    [潮剧]曾把菱花照(《扫窗会》选段 王金真唱)简谱-其他曲谱

    提示:在曲谱图片上单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即可将曲谱保存到您的电脑中,打印时候可将图片插入到WORD中,调整合适大小打印即可《[潮剧]曾把菱花照》戏曲谱

    2022-06-07

    潮剧演员涂玲慧

    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有“天下第一袖”美称的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涂玲慧莅汕为小梅花潮剧艺术培训中心的小学员传艺,令“小梅花”们眼界大开,得益匪浅。涂玲慧本次莅汕,主要是执导小梅花潮

    2022-05-25

    潮剧名家新秀陈秦梦演员介绍

    潮州市潮安县人,二级演员,应行小生。曾任广东潮剧院二团副团长,现为广东潮剧院一团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列为汕头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1965年毕业于汕头戏曲学校,

    2022-05-20

    潮剧名家新秀陈鸿飞演员介绍

    陈鸿飞,男,1968年12月生,广东澄海人。1989年毕业于广东省汕头戏曲学校,工丑行,现为广东潮剧院一团三级演员,广东戏剧家协会会员。从艺十几年来,先后扮演了《闹钗》中的胡琏

    2022-05-20

    潮剧新秀陈光耀演员介绍

    潮阳市灶浦镇人,广东潮剧院二级演员,老生当行。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61年考入广东潮剧院青年实验剧团,拜名老生张长城为师,专工老生行当。1976年调汕头地区潮剧团,后调广东

    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