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的形成史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潮剧
  • 南戏产于南宋的浙江,是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由宋杂剧、宋词、里巷歌谣综合发展而成。明代祝允明《猥谈》云:“南戏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温州在浙江东部,离京城临安(杭州)不远。宋室渡江以来,大批官员士子尾随而至,中原百姓更是纷纷逃难而来。富庶的江南变得冠盖如云,人才济济。苟安的朝廷不雪靖康耻,“直把杭州作汴州”;颟顸的士子不解新亭泪,“西湖歌舞几时休”。处于这种偏安局面,需要一种新的娱乐形式,以沉醉风月。宋杂剧这种歌舞表演形式,是他们在汴京早就熟悉了的,填宋词更是里手,民间歌谣也不难找寻。于是,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南曲以唐宋大曲、宋词、江南民间小调糅合而成,音乐柔和,长于抒情。这类唐宋乐曲,本为宫廷音乐,因社会变故而散落民间。杜甫离乱中遇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时代的剧变,使宫廷乐师沦为江湖艺人,庙堂的典雅艺术和民间的质朴艺术结合了。这无疑也是音乐的大幸。这方面,可以从今天的潮剧音乐中找到踪影。老剧作家老舍说“潮剧音乐很丰富,恐怕还保留有唐宋的音乐。”指的正是这一点。

    南戏以江浙一带的语音为标准,兼用中州音韵。但在明代,声腔分流之后,中州音却在某些声腔中占优势,民间称其为“官腔”,闽南语系地区把这种戏曲叫做“正音戏”或“正字戏”。明初入潮的南戏,便是唱正字的一种声腔。或谓“正音”实是潮州人日常所说的“读书音”,相对于口语(白话)而言,道理上都说得通。

    有几个明代古本,为我们清晰地勾划出南戏演变为潮剧的轨迹。首先是《金钗记》。

    1975年,潮安县出土了一本明代宣德七年(1432)的手抄演出本《金钗记》。此乃元代传奇《刘文龙)流传于民间的改编本。此剧的出土,为解决潮剧渊源、早期演出情况、入潮路线与演变过程,都找到例证。

    剧本注明“正字”,是说它唱正音。“南北”,是说南北曲合套,北曲本是元杂剧所使用的北乐,自元代杂剧兴盛以来,南戏逐步吸收北曲的营养,形成了形式更为自由灵活的“传奇”。《金钗记》便是用正音唱南北曲的传奇剧目。《金钗记》掺杂了不少潮州方言土语,如“鸟脯”、“平长”、“好物”、“无过”、“痴哥”、“讨死”、“棺柴”、“参叉路”、“百梯”、“接面”等。还有一些潮州地名,如“洗马桥”、“凤城”。这些土语及地名,是南戏在潮州流传之后,为使语言生动,能吸引观众,而有意加进去的。它极好地说明,南戏地方化的第一步,是从口白的改造开始的。其次是嘉靖手抄本《蔡伯皆》,元本《琵琶记》在潮州的演出本,有艺人的演唱处理符号及舞台提示。虽仍按正音演唱,但潮州方言民俗更多,更普遍,地方化更进一步了。

    从《金钗记》到《琵琶记》近百年间,潮剧已由胚胎到成形,南戏亦真正落地生根。经过一个世纪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一个新的声腔剧种已破茧而出了。

    这一标志,便是《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苏六娘》四个剧目的出现。它们全用潮州方言音韵,按当时的说法,属“乡音搬用戏文”。《荔枝记》前面有“乡谈”二字,乃曲艺术语,指用方言演唱。

    《荔镜记》年代较早,与《蔡伯皆》同时,故仍出现“官潮杂陈”现象。《苏六娘》与《金花女》则全用方言编写,只偶尔出现官腔。

    上述剧目,向我们展现早期潮剧“加方言口白――官潮杂陈――唱潮腔”的演变过程。

    猜你喜欢

    [潮剧]曾把菱花照(《扫窗会》选段 王金真唱)简谱-其他曲谱

    提示:在曲谱图片上单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即可将曲谱保存到您的电脑中,打印时候可将图片插入到WORD中,调整合适大小打印即可《[潮剧]曾把菱花照》戏曲谱

    2022-06-07

    潮剧演员涂玲慧

    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有“天下第一袖”美称的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涂玲慧莅汕为小梅花潮剧艺术培训中心的小学员传艺,令“小梅花”们眼界大开,得益匪浅。涂玲慧本次莅汕,主要是执导小梅花潮

    2022-05-25

    潮剧名家新秀陈秦梦演员介绍

    潮州市潮安县人,二级演员,应行小生。曾任广东潮剧院二团副团长,现为广东潮剧院一团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列为汕头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1965年毕业于汕头戏曲学校,

    2022-05-20

    潮剧名家新秀陈鸿飞演员介绍

    陈鸿飞,男,1968年12月生,广东澄海人。1989年毕业于广东省汕头戏曲学校,工丑行,现为广东潮剧院一团三级演员,广东戏剧家协会会员。从艺十几年来,先后扮演了《闹钗》中的胡琏

    2022-05-20

    潮剧新秀陈光耀演员介绍

    潮阳市灶浦镇人,广东潮剧院二级演员,老生当行。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61年考入广东潮剧院青年实验剧团,拜名老生张长城为师,专工老生行当。1976年调汕头地区潮剧团,后调广东

    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