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事业(清代巴州)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川剧
  • 从清朝到民国时期,由于政权更替和封建经济时兴时衰,巴州的川剧事业也时起时伏。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7月18日,白莲教义军首领罗其清率师攻占巴州之后,在巴中城西严公庙乐楼演戏十日(据《巴中县志》);光绪二十五年(1897年),世界平民教育晏阳初(巴中城内原西街即今严公庙街人)在六岁的时候,一日自私塾放学回家,途见一庙宇乐楼正在唱戏,他伫立欣赏戏台上将入相的情景,被其家人拉回,遭其父笞责(事见《晏阳初传》)。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巴州城西外严公庙街的川戏爱好者(玩友)“孙永兴茶栈”老板孙立品(1820-1906),邀约十多名本城的川戏爱好者,在自己的茶栈里成立了一个川戏玩友(座唱)会,取名“永兴社”。孙立品自任鼓师,玩友们“各摸一手”(即各操一种乐器)。敲锣击鼓,笛抚琴,灯戏弹戏,能唱多少就唱多少。自打自唱,与人同乐。那富有浓郁乡土特色的川北皮影戏唱腔(人们称之为“灯影儿调门”、“苕腔”)和灰谐乐趣、夹带方言土语(俗称“苕话”)的念白,不仅使内听众点头击节,随腔哼曲,心旷神怡,而且场外还吸引了很多听众。能容纳百余名茶客的茶栈之内,常常座无虚席,不少人只得临时加座。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孙立品的儿子孙志文,(号“献之”,1840-1926)等一些年轻人,继父业,学川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孙志文先后传艺于儿子孙元栋,(号“国卿”,1864-1930年)和谭安邦、何竺峰、虎益国(角)陈琢如、王仕清(花脸)、王洁全(站场)等一批年轻玩友。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孙元栋(国卿)招收了本街儿童吕开福、唐三娃、张兰亭(小名黑狗儿)等十多人,在自家茶栈后房举办了一个川戏“娃娃班”班名“永兴社”。首次演出在巴中城西外街严公庙戏台,剧目是《蛤壳配》。以后在南江县的下两、正直坝等地流动演出。仅三年左右就由于无人支持,该班被迫封箱,其中一些人成为了红白喜事吹打班的成员,剩下的人也自动解散了。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柳岗乡场关帝庙乐楼竣工,由当地“于氏”川剧班唱踩台戏。

    猜你喜欢

    别具特色的川剧发展史及其艺术特色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它流行于四川各地和邻省地

    2022-07-23

    川剧变脸的手法有哪些

    1961年6月,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得罪了四川人……人民喜闻

    2022-07-23

    川剧中的变脸和喷火的绝活是如何做到的?

    早在中国清朝的时候,川剧就已经非常的出名了,如今现在已经经过了百余年,底蕴更加是雄厚了。喷火是川剧中的绝活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川剧中的喷火绝活是怎么做到的吧。川剧,是

    2022-07-23

    川剧是如何形成的?川剧的艺术特点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

    2022-07-23

    [川剧]《瑞霓罗帐·马房放奎》陈容唱段:明亮亮灯光往前照简谱-其他曲谱

    提示:在曲谱图片上单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即可将曲谱保存到您的电脑中,打印时候可将图片插入到WORD中,调整合适大小打印即可P1:《[川剧]明亮亮灯光往前照》戏曲谱(

    20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