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巧玲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京剧
  • 梅巧玲,名芳,字慧仙,号雪芬,1842于江苏泰州。

    梅巧玲是梅兰芳的祖父。他在北京学戏,先习昆、后工京剧花旦,但也兼演青衣唱工戏。他天资聪慧,学戏刻苦,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在京剧早期,青衣、花旦界限很严,但梅巧玲戏路很宽,花旦戏,兼工青衣和昆旦,实为余紫云、王瑶卿、梅兰芳等创花衫行当打下基础。

    他三十几岁即掌管四喜班,并一反苛待艺徒和梨园同业恶习,厚待四喜班贫苦同业。在四喜班遇到困难时,梅巧玲尽出自己私蓄,以维持班内同业生活,其重信义,讲情谊,深为人们所重。

    梅巧玲常演剧目,昆曲有《百花赠剑》、《刺虎》、《思凡》、《柳》、《小宴》、《絮阁》等;京剧有《盘丝洞》、《闺房乐》、《梅玉配》、《浣花溪》、《虹霓关》、《胭脂虎》、《玉玲珑》、《彩楼配》、《龙女牧羊》、《乘龙会》、《五彩舆》、《德政坊》等。最拿手的是旗装戏,如《四郎探母》、《雁门关》等。

    梅巧玲去世甚早,年仅41岁。他的弟子甚众,最著名者为余紫云。

    猜你喜欢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