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 访梅花奖获得者京剧名家赵玉华
- 时间:
- 浏览:53
- 来源:爱戏网
半生戏缘情 梅花入梦香——访梅花奖获得者、我市京剧名家赵玉华
她是《桃花村》里轻盈俏丽、活泼可爱的丫鬟春兰;也是《铁弓缘》里,扮相俊美、嗓音甜润的陈秀英……观众们喜欢赵玉华,认为她唱念、身段及舞台展示都有章可循,有“范儿”可依,颇具艺术之美。从艺数十载,赵玉华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和喜欢,她尊敬师长、谦逊好学,演绎了一个个鲜活的经典角色。走上领导岗位的她,甘做人梯,精心培养青年骨干力量参演《挂云山》等重点精品剧目,为我市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大幕拉开,掌声响起,年轻的演员站到了聚光灯下……在刚刚举办的2021年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线上演播中,由我市京剧团带来的现代京剧《挂云山》吸引了80多万人的关注,2万多戏迷为其点赞。“基层院团能入选中国京剧艺术节实属不易,同事们的表现都特别棒!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观众的厚爱。”市京剧团团长、梅花奖得主赵玉华自豪地说。
求学:谦逊好学 技艺精进
时光回溯,镜头摇至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玉华还是一个心怀艺术梦想的小姑娘。“我不是世家出身,出生在军人家庭,但从小喜爱文艺,《红灯记》的李铁梅、《沙家浜》的阿庆嫂都会唱几段,因为有唱歌表演的特长,所以当石家庄市戏校(当时是地区文艺学习班)来招生时,我就去参加考试了。”考试很顺利,小玉华的表现也让老师们印象深刻。可戏校要求学生必须年满12周岁才能入学,玉华刚满11岁,只能遗憾错过。
“玉华那孩子条件太好了!”一个学期过去了,招生老师仍对赵玉华念念不忘。最终,学校还是决定破格录取她,而玉华也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京剧学习之路。
赵玉华常常自谦,说自身学戏条件一般,“我的嗓子、扮相、基本功在当时都不是最好的,我的身高在舞台上也不够完美。”为此,她不得不花很长时间压腿、踢腿,没有讨巧的办法,一点都不敢偷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腿的韧性。
让赵玉华记忆最深刻的训练,就是当时戏校条件很艰苦,教室不够用,大冬天在露天场子上练刀枪把子。北方的冬天干冷,有时还刮着呼呼北风,上课时大家的手脚早就冻僵了,学习用刀枪把子互相对打时,一不小心就会被枪杆打上去,生疼。有时候,打得重了还能把手指甲给砸劈了,疼得钻心。
有戏校的同学回忆,“求学时的玉华就非常谦虚、勤奋,且一直出类拔萃。”当时戏校排练室墙上贴着几个大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玉华身体力行,做到了严于律己,功夫日益精进。198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正式成为石家庄市京剧团(原石家庄地区京剧团)的一名演员。
拜师:春风雨露 师恩助苗
1985年,对赵玉华而言是幸运的一年。这一年,她以基本功扎实全面、禀赋出色、勤奋好学,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慧眼识珠收为弟子。
但赵玉华告诉我们,自己与恩师刘长瑜先生的缘分还要更早。“我打小就喜欢刘老师饰演的‘李铁梅’,她在电影、书报、年画里,也一直在我心里。”三十多年过去,赵玉华仍然清楚记得当时拜师的情景。“刘长瑜老师当时一再要我放松、不要紧张,我才渐渐镇定下来。”
在刘长瑜老师的眼中,“赵玉华如同一朵露顶的红荷”,面对媒体,刘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对赵玉华的偏爱,“在我众多的学生之中,石家庄市京剧团的赵玉华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赵玉华的执著和勤奋令人动容。”刘长瑜先生曾告诉媒体记者,从拜师那天起,玉华是问她最勤、来北京最多的一个,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只要她有不明白、不会或琢磨不透的地方,就会拔脚就来。一场戏、一个角色,甚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弄懂不罢休。“那些年,我每次见她,她总是那件深兰色练功服,姑娘家不是不爱打扮,她是没那个时间!”
跟随恩师学习的时光,也让赵玉华心怀感恩。“老师强调一丝不苟地学习、训练,要求在演出中要从容和松弛。恩师一直教导我,在舞台上要精心设计、自然流露。老师的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启发我研究、体会人物。比如老师手把手教我演《桃花村》里的春兰,在这个过程中,带着我不断地去发掘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在恩师的引导下,赵玉华跟人物之间就越来越亲密。按照这样的练习、研究方法,后来她慢慢发现自己饰演的每一个人物其实都挺像她。“我内心也能潜移默化地靠近她们。经过几十年的舞台艺术打磨,我觉得自己和这些人物越来越成为一类人了,彼此之间也越来越难舍难分了。正因为如此,我才能一点一滴地朝 ‘自然流露’的境界靠近。”
赵玉华没有辜负老师的殷殷嘱托,几十年如一日,从一个清纯稚气的痴迷京剧的小姑娘,成长为成熟的、挑大梁的全才演员。
获奖:多年耕耘 梅花吐芳
《铁弓缘》是赵玉华的拿手剧目之一,也是其2011年参加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及2010年上海白玉兰主角奖的获奖剧目。于她而言,这出戏的学习和演出让其难忘;于我市而言,填补了石家庄京剧界的梅花奖空白。
“1982年刚看到这出戏就立刻喜欢上它了。”赵玉华回忆,《铁弓缘》里有很多功夫,靠把功、 出手功,大刀下场,还有穿帔、脱帔、水袖等难度都很高,自己反复练了十几年之久。“刚开始腿功总是达不到理想状态。练习人物反串小生时所穿的三寸厚底,也成为练功的难点。也是自己太着急,一开始就练上了三寸厚底,根本拿捏不住那个劲,学走台步时左崴一下右崴一下,很是吃力。”一直到1995年,《铁弓缘》才排出来。“2001年,经过严格筛选,作为河北省唯一参赛演员,我们去北京参加了京青赛。”当时,有人向央视大赛组委会写信,质疑参赛录像“靠旗打出手”的动作是后期拼接上去的,现场完成不了,搞得电视台栏目组的导演特意问赵玉华这个事,怕直播出问题。赵玉华自信笑了笑说:“台上见”。
直播时,赵玉华没有辜负十几年的功夫,台上没有出任何差错,“靠旗打出手”一杆枪也没掉。可是得分却不是很高,引得很多观众打电话、写信质问评委。赵玉华表示自己心态很好。“这么高难度的戏在直播时没出任何纰漏,我没有辜负十几年的磨炼发挥出正常水平,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了我最爱的戏,我们的团队也已经尽力了,我们没什么不能面对的。”
2009年市京剧团应香港联艺机构有限公司邀请,赴香港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打炮戏就是赵玉华主演的《铁弓缘》。“当时一上台并没有碰头彩,但从‘待嫁’开始,场内就热了起来,台下叫好声此起彼伏,特别是女扮男装唱‘娃娃调’再到后来的‘靠旗打出手’‘大刀下场’,基本上掌声、喝彩声不断。第二天我一上台,就有碰头彩了。第三天整个剧场座无虚席,真是太开心了,终生难忘。”2011年,一切水到渠成。参加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时,赵玉华把一个爱憎分明,善良可爱,聪慧大胆的陈秀英表现得淋漓尽致,顺利摘得了“梅花”。
传承:感恩经历 发扬国粹
赵玉华的过人之处在于她文武双全,这是她的天赋,也是她常年挑班在基层演出历练的结果。
一年四季,无论风霜雨雪,无论酷暑严寒,春节一过赵玉华就和她的同事们打起背包出发了。在偏远山区、在农村的土台子上、老乡的场院里、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他们为百姓们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演员,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得到观众的喜欢,最大的幸福也莫过于得到观众的认可。”赵玉华说。“我们院团经常要到乡村去演出,《铁弓缘》是每个台口的必演剧目。我的腰不太好,演起来动作受限制,自己也很受罪。”村里的老百姓知道这个情况,既想看戏,又心疼她。
赵玉华记得有一次在村里演《铁弓缘》,赶上自己腰疼又犯了,她先跟乡亲们解释今天腰不好,待会动作不到位的话你们多体谅。到台上了,耍起大刀来,才耍两下,台下老乡就喊:“玉华,可以啦可以啦!”每每回忆起这些,赵玉华都格外动情,“观众真的特别朴实,特别可爱,让你心里特别温暖。”还有一些戏迷,不管剧团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有时候我们刚刚确定了去哪儿演出,还没有公布,他们就都知道了。”
赵玉华说,“我是误打误撞来学戏的,小时候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演员,更没想到成为名演员。在剧团工作了大半辈子,回头想想觉得命运很神奇。我感谢舞台,感谢京剧!”她觉得戏曲里面表现的故事,都是惩恶扬善、教化人心的。这些故事不只是教化了观众,其实也在引领着演员。“梨园前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把它学习好,传承好。”
我市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剧目,根据石家庄本地红色题材创作的新编京剧《挂云山》原本是为赵玉华量身打造的重头戏。但她考虑到年龄及工作岗位的转换,培养青年演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借此机会给青年演员压担子,给他们更大的平台、更多的锻炼机会,所以把这个角色交给了年轻演员张伟欣。“我希望更多的青年演员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戏曲,关注京剧,共同把京剧国粹发扬光大!”
回首艺术生涯,赵玉华表示,再多辛苦也没有后悔选择这条路,“因为京剧已经植入我的灵魂,我和京剧再也不能分开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