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 许振海把全世界最绚丽的戏装传承下去​

  • 时间:
  • 浏览:61
  • 来源:爱戏网

把全世界最绚丽的戏装传承下去

        一大戏,大拉开,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唱念做打,而是舞美行头。讲不讲究,行家一望便知。因此,戏曲行当里有句话:“宁穿破,不穿错。”

        “不穿错”的是对传统的坚守。在前门、中轴线东侧的“剧装一条街”西草市胡同里,有这样一家老字号一直坚守着“骨子老戏”的规矩。

        “我爷爷叫许新一,河北人,十几岁时就到前门外廊坊二条的永茂盔头铺当学徒,不仅给皇宫里的演机构做戏衣、盔头和把子,也给当时的名伶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谭鑫培等做行头。”说起爷爷的历史,许振海滔滔不绝。

许振海(右)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精美戏服、凤冠等。北京日报记者 武亦彬摄

        许振海今年61岁,是剧装一条街上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德昌号”的经营者。“德昌号”是许振海的父亲许寿昌创办的。许新一有六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学做盔头,老二、老五、老六学做“把子”。许寿昌是老二,1912年出,14岁就入了行。

        “把子”,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使用的兵器,如刀枪剑戟等。早年间,由于“把子”过重、没有弹性,易裂、易断,演出时常闹笑话。

        怎么能让刀剑更结实耐用?许家兄弟潜心琢磨。他们在竹子做的刀剑外面包上骡马皮,容易断的地方用竹钉加固。皮子外面还要刷三遍红土,刮腻子找平,用砂布打磨平整;然后刷上骨胶,立刻撒上锡粉,行话叫“摆锡”;再用成手串一样的碾珠反复碾压锡粉,有了亮光以后再刷三遍水银,行话叫“出亮”。这样做出来的刀剑寒光闪闪,十分逼真。

        “把子许”的美名从此叫开。许寿昌给叶盛章做的宝剑、给李万春做的青龙偃月刀,历经60余载仍完好如初。

        后来,许寿昌来到北京,创办了“德昌号戏衣庄”。1955年,德昌号并入北京市盔头合作社。1972年,盔头社并入北京剧装厂,许寿昌在把子车间当技术指导。1981年5月,轻工业部在大连召开全国剧装行业产品质量评比大会,由许寿昌指导制作的单刀获单项评比第一名。

        许寿昌去世后,留下全套制作盔头、把子的工具,还有一大盒老图纸,许振海视若珍宝。1993年,许振海兄弟开起了剧装店,传承“把子许”,盔头、把子、戏衣、靴帽、髯口等全套的行头都做。

        “‘宁穿破,不穿错’就要按老规矩来,不能为了省钱省事就偷工减料,把一味简化说成是创新。”许振海说。

        “德昌号”前店后厂,店面临街,拐过弯胡同里还有工作室,五六位工人大都是开店以来就一直在的老师傅。手工刺绣、白面做浆、粉袋打线……他们的制作工艺都是传统的。

        2019年,剧装店迎来新机遇。东城区天坛街道对西草市街进行整治,私搭乱建拆了,恢复了灰墙青瓦的胡同风貌。许振海找到了“德昌号”老牌匾的照片,重新制作牌匾挂了起来。

        借这股东风,许振海创办了“京剧剧装体验馆”,吸引年轻人来体验。“告诉大家这些服装盔帽是怎么穿戴上去的,这些把子在舞台上怎么使用,包括怎么化装、练习身段等等,还可以教大家唱两句。”许振海说。只有年轻人喜欢,戏装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目前,中轴线正在申遗。剧装一条街也是中轴线上亮眼的文化景观。“中国的戏装是全世界各种表演艺术服装中色彩最丰富最绚丽的。我们就想竭尽所能,踏踏实实地把这项艺术瑰宝传承下去。”许振海说。

猜你喜欢

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启幕

 7月25日下午,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新闻发布会在天津市和平区泰安道5号举行,标志着这项承载青少年京剧艺术传承使命的盛事正式启幕。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

2025-07-28

Explore the Art of Peking Opera Facial Makeup — On the “Peking Opera Masks” Channel

Onthe"FacialMakeup"channelatAixiw.com,you'llimmerseyourselfintherichandcolorfulworldofPe

2025-07-28

探索京剧脸谱艺术——尽在“京剧脸谱频道”

在爱戏网上的“脸谱”频道,你将沉浸于源远流长、色彩斑斓的京剧脸谱世界。从色彩背后的象征意义,到千变万化的图案与画法,每一帧都承载着角色性格的鲜明表达。为什么推荐这个频道?深入浅

2025-07-28

马小曼

马小曼(1947年-),女,京剧旦角。马连良之女。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梅派青衣,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马派"艺术创始人马连良之女,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作为北京京剧院“梅派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