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 杨扬 10岁时坐25小时火车来上海学戏,她今天接演39年前童芷苓经典角色

  • 时间:
  • 浏览:206
  • 来源:爱戏网

10岁时坐25小时火车来上海学戏,她今天接演39年前童芷苓经典角色

        10岁,杨扬从家乡河北石家庄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她对上海第一印象是“好远”,“那时没有高铁,需要坐25个小时绿皮火车。”一晃而过,她在上海学习、工作的时间早已超过在石家庄的时间。作为上海京剧院自王珮瑜、傅希如、蓝天后第四位入选“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演员,由杨扬领衔主演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8月7日将亮相天蟾逸夫舞台。该剧是继《四郎探母》《桃花村》后,她依托“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平台学演的第三剧目,“尽我最大努力把海派京剧艺术传承与发扬好。我想,当我冲破压力后,迎来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我。”

        时隔39年,上海京剧院复排《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杨扬接过前辈童芷苓经典角色“王熙凤”。该剧改编自《红楼梦》,1979年由上海京剧院创排首演,陈西汀编剧,童芷苓与张南云、孙正阳等京剧名家携手演绎,此次演出根据1982年童芷苓演出版本整理改编。

        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表示,杨扬从初出茅庐的新秀一路蜕变成长,在上京人才培养品牌项目“青春跑道”中脱颖而出,摘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又入选“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对于表演日趋成熟阶段的杨扬而言,除创排新剧、学演传统剧目,挖掘和整理一出能发挥演员艺术特点,提升表演艺术领悟力和创造力的海派剧目,尤为必要。剧院把握每位青年文艺家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大方向,同时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与选择,一人一策,量身打造,因此选择复排《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由杨扬“接棒”上京一代角名家童芷苓,饰演极具性格张力和心理复杂性的王熙凤。

        “我妈妈喜欢京剧,我上小学参加票友比赛,爷爷奶奶们都唱不过我。”在石家庄的少年宫戏曲班,杨扬第一次有了当专业京剧演员的梦想,“上海市戏曲学校在石家庄招,北京的戏校也在招生。我妈妈觉得,上海是很开放、很先进的大城市,于是给我选择来上海读书。”

        上海市戏曲学校求贤若渴,不仅对优秀学生给予减免学费等措施,还请来全国最好的老师。杨扬在戏校的主教老师李秋萍就是童芷苓弟子,“我们一个大班,有40多人,行当齐全。有10人毕业时直升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

        2008年上戏毕业后进入上海京剧院,杨扬对自己的每个角色都记得很清楚,“刚进团不久,我参加尚长荣老师主演《曹操与杨修》,接着参加陈少云老师主演《成败萧何》,之后是史依弘姐姐主演的《狸猫换太子》。老师们不断鼓励和指导我,帮助我积累经验,不仅在传统戏锤炼技艺,还陆续参与新创剧目,在现代京剧《浴火黎明》《换人间》以及京剧小戏《解放日》等塑造了一系列风格各异的角色。”

        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要求演员在三年中有质的飞跃,杨扬深深感受到有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自己前行,“《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是我在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中第二年的目标任务,这出戏区别于其他传统剧目,独具童芷苓先生海派风格。剧院请来天津京剧院荀派名家李静老师作为艺术指导,剧本进行重新梳理,还有一群年轻的创作团队一起工作,我对演出充满期待。”

        在杨扬看来,王熙凤是贾母口中的“泼辣货”,但作为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她的泼辣不是咬牙切齿,而是在谈笑风生间暗露杀机,“如何通过表演技巧来展现她的八面玲珑、阴毒狠辣、权谋机变,是我的新课题。”

        今年杨扬主演的《四郎探母》也由李静亲授,“关于人物内心的深入剖析和表演手法的指点,李静老师给予我很大启发,我会在排演中不断琢磨、实践‘内化于心、化于行’的人物塑造手法,在彰显荀派艺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人物内在韵味。”

        指导杨扬演王熙凤,李静情不自禁想起向童芷苓学艺时的情形,“《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由童芷苓老师首演,深具海派京剧特色,老师把一个‘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人物演绎得非常鲜活,被誉为‘活凤姐’。这出戏倾注老师诸多心血,因为对演员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演得了。作为童老师的亲传弟子能把它手把手传给上海京剧院年轻一代的演员,很有意义。”李静对杨扬给予厚望,“杨扬有灵气、悟性和可塑性,上海京剧院慧眼识英才,加上她自身不懈努力,《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定能使她在艺术上有更大的提升。”





猜你喜欢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