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 孙谋华:洒尽华年驻梨园 古稀又伴春芽发
- 时间:
- 浏览:108
- 来源:爱戏网
孙谋华:洒尽华年驻梨园 古稀又伴春芽发
孙谋华在给烟台晚报小京剧团的孩子们授课。
烟台京剧院原著名青衣、花旦、刀马旦,国家二级演员,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老师,烟台艺校京剧原专业代课教师,2019年荣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出访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慰问演出,为烟台京剧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这是烟台晚报小京剧团女班指导老师孙谋华的履历,从中可以感受到她70余载岁月一路走来的优秀过往和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为了唱响烟台“京剧之乡”的美名,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有机会学习、了解国粹艺术,烟台晚报联合天映艺术培训学校共同组建了烟台晚报小京剧团,致力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烟台京剧事业,挖掘发现京剧人才。今年73岁的孙谋华老师不顾高龄和腿疾,毅然出任了小京剧团的女班指导老师,希望能让更多的少年儿童走进戏曲的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接受传统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做到明事理、提自信、正品行,让孩子们在接受京剧艺术教育的同时懂得感恩父母、尊敬老师、热爱祖国。
同学提供的信息,给了她考京剧团的机会
孙谋华的童年是在文登一个小村庄里度过的。那个时候,不止她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烟台的著名京剧演员,连她的父母也没想过,甚至他们都没想过这个孩子会走出农村进入城市。
1960年,孙谋华12岁,那时她经常饿肚子,瘦得皮包骨头。一天,同学带她去文登剧场看文登吕剧团的戏,在看戏过程中,同学忽然扭头问她:“你不去考剧团吗?烟台来招生。”孙谋华不假思索回答:“你带我去!”
于是,两个孩子就赶到了烟台专区京剧团(烟台京剧院前身)招生的地方。招考老师问孙谋华:“你会唱戏吗?”“不会,会唱歌。”孙谋华就大大方方唱了起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没过几天,同学就到孙谋华家告诉她,你考上了。
没离开剧团的真正原因,是她对京剧的热爱
“那会儿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家里没有东西吃,妈妈到姥姥家弄地瓜皮、地瓜叶给我们吃。”孩子有了人生目标,能离开农村去外面闯出一番天地是件好事,但孙谋华的父母却不舍得女儿离开文登到烟台。因为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他们觉得烟台是非常遥远的地方。面对父母的反对,孙谋华坚持要到烟台,父母只好含泪给她打点好了行李。孙谋华与其他被选上的孩子一起,乘车来到了烟台专区京剧团。自那天开始,孙谋华成为京剧团的一员。
在孙谋华父母的意识里,不只是舍不得女儿远离家乡,还有就是觉得唱戏没有什么前途。一段时间以后,和孙谋华一起选拔上来的孩子,陆续走了一些人,有的是因为吃不了这个苦,有的是因为家里人强烈反对。孙谋华也曾动摇过,“姐姐给我写信,说在济南给我找到了工作。我去找剧团领导,说妈妈不让我唱戏,领导不同意我走。”实际上,孙谋华没有离开剧团的真正原因,并不是领导的反对,而是她对京剧的热爱。眼看老师的棍子下来,跟头也就翻过去了
喊嗓子、压腿、翻跟头……就这样,孙谋华开始了严苛的训练。凌晨四五点起来练功,晚上演出结束再继续练功;白天跟着老师唱念,晚上跟着老师做打,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不止付出脑力,还有强度很大的体力投入。“在农村打麦场上翻小翻,不敢翻,老师非常‘狠’,眼看着棍子下来了,一个跟头就翻过去了……”这些对于别的孩子来说也许是不能承受之苦,但对于热爱京剧的孙谋华来说,累并快乐着。
杜锋中老师、顾宝碌老师教武功,许仲衡老师教花旦,颜闻天老师教程派,刘俊茹老师教荀派,还有省里来的演员手把手教。勤奋的孙谋华什么都学,《春香闹学》《贵妃醉酒》《贺后骂殿》《小放牛》,花旦、青衣、刀马旦……最后剧团决定让孙谋华以刀马花旦为主。在剧团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
孙谋华第一次走上舞台,是在大连劳动公园,一场三个小时的《小放牛》,剧团让孙谋华上去给主要演员垫个小戏,跑个宫女丫鬟啥的,也算是给她一个登台锻炼的机会。直到如今,孙谋华都很感激剧团对自己的培养,也因此她对剧团非常依赖,剧团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
1964年烟台专区京剧团改革,一部分人被分配到了乳山县京剧团,孙谋华和另一部分人与艺校、老烟台市京剧团的人合并到一起,继续参加各种演出活动。第一次演群众演员、第一次演配角、第一次演主角……这期间,孙谋华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并开始出演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宝。
后来,孙谋华陆续出演了《白蛇传》里的青蛇、《薛金莲》中的薛金莲、《春草闯堂》中的春草、《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红娘》中的红娘……不是主角就是主要配角。“那时剧团里人才济济,感谢党的培养,感谢剧团给我成长的机会。”孙谋华心中始终充满感恩。从她12岁离开家乡一直到退休,从未离开过剧团,即便剧团历经了几次变化,她始终坚守在京剧一线,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拜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
1982年,孙谋华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的徒弟、四大名旦荀慧生的“义女”吴素秋为老师。因为是烟台蓬莱人,在北京京剧院工作的吴素秋对家乡充满感情,对于到北京参加学习班的孙谋华很照顾,亲自为她说戏、教唱念。
经过名师指点,舞台上的孙谋华大放光彩。这一段师徒缘分,给了孙谋华很大的成长。
1984年,孙谋华开始有出国演出的机会,她先后去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京剧文化。孙谋华认为这段时期自己的京剧人生达到了巅峰,因为自己为传播国粹出了一份力,尽了一份心。
为了孩子们她不顾腿疾重新出山
1998年孙谋华退休,起初她完全放下了京剧,在家专心照顾丈夫。后来丈夫去世,心情不好的她在老同事的邀请下重新拾起了京剧。2011年,京剧院的同事邀请她教学,孙谋华开始了不一样的京剧人生。2014年孙谋华出现腿疾,走路困难,欲收心在家里安享晚年,但又接到了老同事韩涛、刘平夫妻俩的电话,盛情邀请她加盟天映艺术学校。
了解到天映艺术学校的教学理念是京剧从娃娃抓起后,孙谋华非常动心,就这样,她忍着腿疾的折磨,为了孩子们重新出山,担任烟台晚报和天映艺术学校联合推出的烟台晚报小京剧团的女班指导老师。
进入天映艺术学校教娃娃京剧,孙谋华老师每一天都收获着满满的幸福和成就感,“学习京剧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你努力、认真,持之以恒就能出成绩”。自打接手孩子的京剧教学以来,“每个孩子都有进步”让孙谋华非常欣慰。“学习京剧不一定非要成为名角儿,通过京剧的学习让孩子了解民族文化的精粹与内涵,就是成功。”在引领娃娃们了解、喜爱京剧的路上,孙谋华走得愈发坚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