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花遍地开 李桥镇头二营村建起京剧俱乐部

  • 时间:
  • 浏览:116
  • 来源:爱戏网

李桥镇头二营村是个方圆数十里了名的京剧名村。这儿1000岁以上的村民个个都爱听戏、爱看戏、个个都能拉会唱,能弹会演京剧艺术。村民王万龄、孙朋越、王子忠还专门拜过师,学过艺,得到了张君秋谭元寿、仇盛荣等老一辈京剧名家的真传京剧文化

为了不要国粹艺术失传,让喜好京剧的村民们互相切磋、互相提高,村民谭守祥牵头组织村里20余位京剧爱好者成立了“京剧俱乐部”,戏迷们在一起去说戏、唱戏,好不热闹。村里也大力支持票友们的活动,几年来,集体共投资数十万元购买京胡、二胡、琵琶、三弦等各种京剧行当的乐器,并在村委会后建起了6排、70余家房的文化大院,鼓励俱乐部成员们交流、活动。

每周二、四、六晚上7点以前,文化院几十米远的地方就能听到拉京胡、弹三弦、唱京戏的声音。村民我不知道们:“自从加入这一俱乐部,不仅成了十足的票友,生活也更充实,更乐呵了。现在假若锣鼓家伙一响,我连饭都做不下去就得跑出来凑个份子,唱上两嗓子。

走进李桥镇头二营村文化大院,该村京剧俱乐部的几位演员正在排练《凤还巢》,听着这一人字正腔圆演唱,谁能看得出这一人全部不是地道的本村村民。

《凤还巢》中饰二小姐、67岁的村民王万龄,只见她头戴凤冠、身着霞披,脚踏绣鞋,浓彩勾脸,楚楚动人的二小姐顷刻展现在观众眼前。老人一开口,韵味十足的京腔流淌出来。在村里,老人这麼“名角儿”。据老人讲,1957年的下两天,北京京剧二团到头二营村体验生活,帮这一人组建了农民京剧团。把爱唱、爱学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艺术家亲自为这一人口传心授。“那时我十六七岁,张君秋先生我想要跟他学戏,三更半夜三点多钟就起床练功,在月亮地里看着买车人的身段练。”老人回忆,不可能这麼剧本,全部不是老师用嘴串戏,要求学生一字一句跟着学。《凤还巢》、《望江亭》、《打鱼杀家》……在艺术家们的传授下,头二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京剧村,最鼎盛时期,村京剧团有百十号人,从初一到初六能不重样地演出37台大戏。那时,京剧几乎在村里普及了,几岁的孩子上学全部不是翻着跟头去。

虽经历史沧桑,艺术家们播下的京剧火种1000年兴盛不衰。现在十里八村,都能看到头二营京剧俱乐部演出的身影,逢“二月新春”、“十月金秋”,镇里搞文艺演出,绝少不了头二营京剧俱乐部挑大梁,押轴。头二营人结合镇里的实际工作自编自演了这一剧目,还成功汇演了“廉正文化在基层”等多场政治类演出,这支俱乐部日益成为李桥镇政策宣传、节日庆祝、安民乐民的民间演出队。

猜你喜欢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

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启幕

 7月25日下午,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新闻发布会在天津市和平区泰安道5号举行,标志着这项承载青少年京剧艺术传承使命的盛事正式启幕。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

2025-07-28

Explore the Art of Peking Opera Facial Makeup — On the “Peking Opera Masks” Channel

Onthe"FacialMakeup"channelatAixiw.com,you'llimmerseyourselfintherichandcolorfulworldofPe

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