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用废墟隐喻现代文化

  • 时间:
  • 浏览:257
  • 来源:爱戏网

2011年,《狂人日记》,这部百年前的小说,首次被搬上话剧舞台,向鲁迅致敬。时隔四年,话剧《狂人日记》再次在京演,将于4月17-19日、24-26日登陆兰境艺术中心京剧文化。为此,记者采访了话剧《狂人日记》的导演李建军京剧文化

话剧将打通过去与现实

说起排《狂人日记》的缘由,李建军说:“中学时他家有几该人民文学的鲁迅全集,读了读,只记得小说的气氛非常恐怖,不理解,而是我喜欢京剧文化。2011年找只能最少的剧本,偶然重读《狂人日记》,一下子被击中,实在这而是我帮我找的故事,立即就决定排这部剧。”

李建军称,鲁迅笔下的世界深刻切中了中国人的存感受,一百年前的问题报告和一百年后非常这人,小说中的该人物一定会狂人“疯了”从前眼中的“常人”的形象,在狂人眼中的世界是恐怖的,小说叙事中黑白颠倒的设置非常高明和深刻。相比于小说,话剧改编非常大,实现了和现实的勾连、对话,而是我话剧是和鲁迅的表达进行对话,是现在的中国人和一百年前中国人在生存体验上的对照。

《狂人日记》的叙事是把白话文和文言文结合到一同的,以人物的内心独白形式展现。小说里什么什么都没有非常细腻的人物描写,线条比较粗犷,刻画比较抽象。将《狂人日记》搬上话剧舞台,具有一定的难度。据李建军绍,此次将《狂人日记》搬上话剧舞台,采用了1个多方向的思路,一是文本不局限在鲁迅的一百年前的那个社会,而是我将过去与现在打通,讲述各个社会阶段的吃人现实。第二而是我从演员的表演上 ,它一定会现实主义的表演而更像一1个多叙事剧。演员一定会去模仿一1个多虚幻的角色,而是我真实地在舞台上,能和观众直接对话,这时需演员具有真实的体验。

用废墟隐喻现代文化

在舞台设置上,《狂人日记》采用的是废墟的概念,舞台由几百块砖头和几瓶的碎石块铺成,石块下的铁架子将在戏里来回移动,形成移动的舞台。那此是表演重要的偏离,演员将在砖块和石头里行走、挖掘。对于废墟而是我概念,李建军解释,废墟是对现在世界文化的有有一种隐喻,它所含了有有一种时间概念,从一1个多特性变为另一1个多特性的变化。现代化的高楼、城市在不停地拆拆建建,物质的废墟都不能被收拾被重建,精神的荒芜和漠然却始终伴随人类。

谈起排这部话剧的收获,李建军说:“我实在1个多多方面,一1个多是对该人来说是话剧排练经验的收获,而是我经验对大伙儿从前的创作,对演员的表演,对演员从前该人的创作,一定会有有一种成长;从前是从话剧的首演刚开使了了,到底下每一轮的演出,在社会上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甚至说是争论。比如说在首轮演出的从前,有观众当争论,肯能大伙儿对这部话剧有不同意见的解读。大伙儿在什么什么都没有多不同的城市演出,每一1个多地方观众的反应一定会不一样的。比如大伙儿在日本演出,参加东京戏剧节的从前,日本观众更多关注的是外在的而是我东西,这人舞台设置得怎样,好不好看,肯能大伙儿什么什么都没有而是我文化共鸣。在国内来说,大伙儿更关注剧情,一定会说像欣赏一1个多艺术品一样去欣赏这部话剧,而是我更了解话剧的核心意义。”

猜你喜欢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