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猴王” 董文华 -艺苑风景-艺苑芳华-戏曲艺术

  • 时间:
  • 浏览:221
  • 来源:爱戏网

京剧名家董文华荣称“一代猴王”,我还是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人物专题片上见到的,当时只觉得眼前一亮,紧跟着心里就认同了,当下以文华先的艺术造诣和影响,在猴戏上的建树,是当得这一美称的。演艺界现在确有随意封这个“家”或那个什么的风气,但实至名归的赞誉还是需要的,这也是对成功的艺术创造的一种承认和弘扬。

董文华身梨园世家,自幼随父辈学艺,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唱、念、做、打技艺全面,在六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以文武兼备、戏路宽广著称。他主工武生、文武老生,老生和红生戏也很见功力,而猴戏则一直是他的专长。早在1956年,年仅18岁,就曾应召入中南海,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演出《水帘洞》,当同台的还有周信芳、俞振飞、李玉茹等大师和名家。转年年初,在北京拜李少春先生为师。此期间在京、津等地往还巡演,得到久居津门的猴戏名家小盛春的悉心传授。1982年,又拜李万春先生为师。

李少春、李万春都是全面型的演员,又均以猴戏享名。拜师后,少春先生每次看董文华的戏,都手持一把白扇,发现不足随时记录在“扇”,事后逐一点拨,并让他看自己的演出,通过对照感悟,由此不断攀升新的更高的艺术层面。到问艺于李万春时,文华已经是一位成熟的演员了,万春先生非常支持在前人基础上的自我追求,如对他在猴戏中独出心裁的“走矮子”,模仿猴子走路生动、鲜活,每演都有强烈的舞台效果,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你这走法,我们都没用过,这是你的特色,要坚持!

演猴戏——确切地说是演孙悟空,历来有人学猴还是猴学人的争议,主张后者是基于孙悟空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它是神猴,还当了“齐天大圣”,不能演成一味抓耳挠腮的小毛猴。对此,文华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认为人学猴和猴学人实际上是学演猴戏的两个过程,台下学、练,自然先要人学猴,否则怎么能像猴呢?等到熟练掌握了猴的神态、动作,上台塑造角色,在孙悟空身上运用变化,就是猴学人了。我想这应属经验之谈。董文华演猴、学猴,生活中先后养过5只猴,平日观察它们的动作、神态,模仿、化用,他在戏中的许多独家身段、造型,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走矮子”是受养的第一只大猴的启发;《水帘洞》中右手、右脚着地,侧身接东西的身段,上凳子、蹿桌子一气呵成的“三级跳”技巧,则取之于一只长尾巴猴。他总结猴子的特点是“静时如绵,动时如电”,一动即有突发性,迅如闪电,这成为了他在台上把握动与静、快与慢节奏变化的生活依据。学之于猴,用之于猴,董文华和猴有了感情,大猴生病时,社会上还没有专门的宠物医院,他一着急就领进了一般的医院,挂号时护士低着头问“姓”什么?他脱口回答“姓猴”,护士应声记下了,抬头才发现眼前立着的是一只毛茸茸的活猴……

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取法自然,精于造化,董文华的猴戏渐渐显示出了鲜明的个性特色。猴戏有北派、南派之分,脸谱、装扮和表演风格都有不同,一般讲北派重大气、功架、神韵,南派更突出技巧,把子、出手新奇多变。董文华的两位老师都是艺融南北的大家,他走的也是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路子,加上个人的理解和创造,从中焕发出了新意。他演的孙悟空,除去猴戏一般要求的造型、功架、神韵和武打技巧之,给我印象最突出的是多了一份质朴、平易、风趣,很有亲和力。孙悟空是一位“草根”神圣,尽管号称“大圣”,神通广大,仍不脱“平民英雄”本色,这也是它千百年来为大众所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董文华的表演风格是朴实、自然而较为生活化的,于大气、灵气中透着淘气,带有很强的幽默感,往往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像行云流水一般轻盈自如的“走矮子”,中间上、下椅子和桌子始终如履平地,似水过无痕,堪称绝技,也悄然化作了喜剧元素,让观众开心地笑过之后,才会蓦然悟到那份举重若轻的功夫非同寻常。

我很早就看文华的戏,相识也有二十多年了,却很少有机会深谈。记忆中的两次,一次还是在大街上偶遇,那是两年前夏天的一个中午,他还没有患病,刚从剧院练功回来。我们从他68岁仍坚持每天练功,谈到猴戏、武戏,谈到青年演员必须多学、苦练、勤演,还为京剧目前能否完全推向市场争论了一番。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聊了一个多小时,他对京剧的深厚情感和牢固信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一代猴王”丰富的舞台阅历和经验体会,也是一座远还没有被开发出来的“富矿”,对于后学应是一份宝贵的艺术营养。

董文华饰演的孙悟空(贾真摄)

猜你喜欢

京剧动漫主题鼠标垫,把桌面秒变国潮艺术馆!

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我们的桌面往往是战场——键盘敲击声如雷鸣,鼠标滑动间决定胜负。但你有没有想过,让这个战场多一丝文化韵味?今天,就来推荐一款淘宝热销神器:鼠标垫大号游戏加厚防

2025-10-23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