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探索与创新 -梨园群英-艺苑芳华-戏曲艺术

  • 时间:
  • 浏览:158
  • 来源:爱戏网

著名评剧演员小花玉兰,身子梨园世家。幼年随母学戏,很小便登台演出,至今舞台涯已四十春秋。

她原名陈佩华,小花玉兰是艺名。母亲花玉兰年轻时,以高亢激昂的“大口”落子见长。当时,观众中流传有“听李金顺的媚柔,听花玉兰的脆生”之说。花玉兰宗李(金顺)派,但她并不拘泥于师承,让自己高亢宏亮的嗓音尽情抒发,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她演唱的《棒打无情郎》,在五十年代就赢得观众的赞赏。父亲陈艳楼,曾受传于评戏前辈艺人马虎亭,开始演男,出师后改唱小生。小花玉兰自幼聪敏,天赋一条好嗓子,在父母的薰陶下,学戏、唱戏。解放后,她如逢甘露,在党的领导下,加入了当时北京刚刚组织起来的新育文化剧团。由于她性格稳重内涵,唱法工整,嗓音纯正,很快就担任了主演,这时才只有十七,八岁。1954年,她调入北京市评剧团,就在同年,她主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了北京市戏曲会演表演奖,一时轰动京城。小花玉兰做为评剧新秀,引起了戏曲界和观众们的注目。1958年,来到了天津评剧院,为海河之滨的评剧舞台开出一支新花。

小花玉兰的母亲在唱腔上是高亢、宏亮、清脆,有一个“横音”,宜于唱传统的“大口”,而小花玉兰的嗓音、气质,却不适于唱“大口”。因而,她将母亲清脆、流畅的唱腔和自己的委婉、柔和的特点融为一沐,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先广博而后精深”这是小花玉兰常爱说的一句话。她认为,一个评剧演员同洋要有全面的艺术修养,只有兼收并蓄,才能在艺术领域自由翱翔。她最爱听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程砚秋的《荒山泪》,多次观看了张君秋的《望江亭》和杜近芳的《白蛇传》,而骆玉笙的京韵大鼓《子期听琴》,也使她醉心入迷。为了学演昆曲《思凡》、《秋江》,她曾多次登门求教于老艺人白云生、田瑞亭,请他们说戏。五十年代,舞剧《天鹅湖》在京演出时,她象着了迷似地买票去观看……。她有广泛的兴趣,更有刻苦学习的精神。人们注意到她演唱的《牛郎织女》织女在于天庭中有一段不同凡响的唱,起唱的一句是“愿效做鸳鸯鸟,永不离分。”其中的“离”字,用了一个行腔,这就是小花玉兰借助于京剧中的慢板唱腔,听来既华丽舒展,又揭示了织女向往人间幸福生活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内心激情·这正是她基予博学广见,方能对传统的旧评戏做出有益的改革和创新。
近年来,有许多老演员不能重返舞台,原因是嗓子唱不出来了。她为这些老同事焦急,也在替自已担心。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观摩了一似年近六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演出,这位老艺术家年纪虽然很大了,而嗓子却不倒,她从中受到很深的启发。她发现关键在于会用假声。于是,一个新的课题油然而生,能不能在评剧演唱中运用真假声结合呢?

[1][2]下一页

猜你喜欢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

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启幕

 7月25日下午,第十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新闻发布会在天津市和平区泰安道5号举行,标志着这项承载青少年京剧艺术传承使命的盛事正式启幕。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

2025-07-28

Explore the Art of Peking Opera Facial Makeup — On the “Peking Opera Masks” Channel

Onthe"FacialMakeup"channelatAixiw.com,you'llimmerseyourselfintherichandcolorfulworldofPe

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