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李多奎简介

  • 时间:
  • 浏览:1011
  • 来源:爱戏网

4岁随父来到北京,8岁入庆寿和科班学艺,向贾志臣先生学河北梆子京剧老生。9岁登台,12岁便以《打金枝》、《朱砂痣》唱大轴。16岁变声后,从程春禄先生学京胡。24岁嗓音恢复,26岁拜罗福山先生为师改学老旦。他与文亮臣、松眉同为罗福山的入室弟子。并得到龚云甫先..

4岁随父来到北京,8岁入庆寿和科班学艺,向贾志臣先生学河北梆子和京剧老生。9岁登台,12岁便以《打金枝》、《朱砂痣》唱大轴。16岁变声后,从程春禄先生学京胡。24岁嗓音恢复,26岁拜罗福山先生为师改学老。他与文亮臣、松介眉同为罗福山的入室弟子。并得到龚云甫先生教益,后又深得龚先生琴师陆彦庭先生的教授和辅佐,艺事大进。当年他为提高演唱技艺,私下以胡琴自拉自唱,练声吊嗓达数年之久,因而给嗓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龚云莆息影歌坛,他邀请龚的琴师陆五(砚亭)为其伴奏,陆并将龚的演唱奥秘、诀窍及剧目尽皆传授。

十二岁入庆寿和科班学老生,变声后从陆彦庭学胡琴,后嗓音日渐洪亮,常由陆操琴调练嗓音,为龚云甫所见,改学老旦,拜罗福山、谢宝云、龚云甫为师。李多奎兼取三家之长,结合自己的条件注意韵味,古朴大方,苍秀挺拔,韵味醇厚,创立了老旦新腔,世称“李派”。他的演唱重于用气之功,他常说“气为音之本,无气无声。”他对于演唱中的换、偷、提、喷、吞、吐、收、放各种用气之法安排的精细到家。他在演唱中无论是急促的快板,还是长拖腔的慢板,都能唱的气足神通,保持声音的圆润悦耳,他还十分注意声韵的变化和感情的表达结合。李多奎1929年随程砚秋到上海演,一出《钓金龟》轰动申城,震动浦江两岸。后又与高庆奎、金少山等合作,经常演出于京沪各地,他擅演的剧目有《遇后龙袍》、《太君辞朝》、《行路哭灵》等。

  解放后参加北京京剧团,1961年与裘盛戎合作整理演出了《赤桑镇》再次引起轰动,成为老旦、铜锤戏的代表作品。李多奎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又总结出了“亮”中加“柔”,“脆”中掺“润”,这样一种老旦唱腔技法,把剧中人物不同环境下的感情变化表达的细致入微,极富听觉欣赏之美感。演出实践中,观众听起来亮、脆、宽、窄、润、柔、甜、沙兼而有之,力求展现京剧老旦演唱技巧的音乐完美性,李多奎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成为龚云甫之后我国京剧艺术界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老旦名家,也是京剧表演艺术队伍中一位承前启后、精益求精的艺术大师。李多奎除精心创作演出一批优秀京剧剧目,还培养了大批的艺术后人,如李盛泉、李金泉、王玉敏、李鸣岩、王梦云、王晓临等等。

由于他间接得到龚氏真传,艺事渐趋精到,加之气力充沛,又继承了龚氏唱法上的特点,因而,不久就与当时几位龚派老旦诸如卧云居士、松介眉等人齐名,并雄于舞台上最为显著的人物。常与程砚秋、高庆奎、金少山、马连良等名家合作,深受欢迎。1961年与裘盛戎先生排演《赤桑镇》,大获好评。

猜你喜欢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