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董圆圆简介

  • 时间:
  • 浏览:919
  • 来源:爱戏网

董圆圆,女,1964年生,国家京剧院三团主演,梅葆玖的亲传弟子。1975年考入天津市戏校,1984年加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1985年考入中国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1990年移居香港加入香港京剧团,1993年被推荐为首届“中国京剧之星”,1995年拜梅葆玖为师。

董圆圆,女,1964年生,国家京剧院三团主演,梅葆玖的亲传弟子。1975年考入天津市戏校,1984年加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1985年考入中国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1990年移居香港加入香港京剧团,1993年被推荐为首届“中国京剧之星”,1995年拜梅葆玖为师,2001年获全国京剧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及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2年考入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在2013年2月1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通过为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身梨园世家,1975年考入天津市戏校,先后从师孙荣惠、张世年、谢锐青、阎世善、李金鸿等,1981年进天津青年演员进修班,1984年加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198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毕业后留院参加实验京剧团,1990年移居香港,1995年拜梅葆玖为师。2002年考入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董圆圆原是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演员,现在是国家京剧院演员。她出身梨园世家,姥姥尚凌云曾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上海的红伶,父亲董文华、母亲尚明珠都是京剧名家。最初董圆圆是学尚派的,在四大名之一尚小云的徒弟孙荣惠老师的指导下,拿下了《昭君出塞》、《失子惊疯》、《梅玉配》、《十三妹》、《樊江关》等诸多尚派经典剧目。1985年,董圆圆以专业课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地来到了中国戏曲学院深造。

董圆圆演整理改编的梅派名剧缘于2001年第三届中国京剧,当时她主演了由梅派名剧《洛神》改编的《洛神赋》,不仅捧走了京剧节金奖,而且令广大观众为梅派艺术的繁荣发展欣喜不已。《韩玉娘》是李瑞环同志据久违京剧舞台的梅派名剧《生死恨》改编而成,这出戏葆其精华,压缩时间,剧情顺畅,韩玉娘爱国、重情守义、坚贞贤惠的品格被鲜明地立了起来,形象也符合梅派的定位。此剧还为程鹏举增写了思念韩玉娘的西皮唱段,体现了他有情有义的本真。更可贵的是,这版剧本保留了梅派的经典唱段。情节简洁、紧凑了,人物形象鲜活了,演员的创作空间也就更大了。当董圆圆演唱的“西皮”、“二黄”、“高拨子”、“反四平”等唱段时,引来观众阵阵喝彩,她的水袖、圆场等程式技巧更是锦上添花。第五场,董圆圆巧妙行腔,如泣如诉地演唱“耳边厢”及表现一至四更的唱念做舞,表达了韩玉娘的凄楚悲怆,怨而不怒,表达人物心理,成功塑造了韩玉娘这一艺术新形象,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猜你喜欢

“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启幕

据“香江国粹情——2025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香港行”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香港北京社团总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等主办,以国粹京剧艺术隆重献礼中华

2025-09-15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从历史脉络、传播路径、艺术交流、受众群体及文化意义几个方面来看:一、传播历史早期传播:清末民初,随着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北美,京剧艺术也随之传入海外

2025-09-14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有哪些

京剧艺术传承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京剧表演需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涉及声腔、身段、武打、化妆等复杂技巧。培训周期长,通常需要从幼年开始,

2025-09-01

京剧艺术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京剧艺术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徽戏班(三庆班、四喜班等

2025-09-01

著名的京剧演员:马小曼

马小曼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尤其以她的家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出身名门:她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小女儿。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地位崇高。师承大家:马小曼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