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楼之庐山真面 -菊圃掇英-曲海泛舟-戏曲艺术
- 时间:
- 浏览:471
- 来源:爱戏网
颜佩韦武净应行,周文元武生、武丑兼演。当年谭鑫培、麻德子演此,饰颜佩韦者为黄润甫.继之驰名者则为杨小楼与王长林,均由钱金福或李连仲饰。颜佩韦,何佩亭、刘砚亭常为小楼配演。
颜佩韦出场唱(斗鹌鹁),定场诗用名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一非故求典雅。实为胸中块垒。周文元则繁曲全删,只出场“散香”时念[缕缕金]干牌子。然铿锵清脆的京白,飒爽脆帅的身段,勇中有智,躁而又稳的神情,寓狠于准、寓庄于谐的武打,非文皮武骨而又熟知江湖生活者,难得个中神韵.予曾三看杨演此剧,从扮像上即高人一筹。
武丑演者多于鼻粱上画白粉蝎虎,头扎“江湖帕”(土布手巾),杨则利用他长年蓄留的“马子盏”(旧时代武行演员,惯留此发.形似背头而剃光‘月亮门’,高至额际,短及颈上),不扎“江湖帕”,不勒网子。不吊眉。不抹高红。整个面部,只用银朱淡揉,把他那天生的剑眉凤目,通关鼻子,广额长颊,一一呈现于观众眼帘。左脑门上,斜勒“汗流儿”,“汗流儿”是苏州劳动人民惯用的遮汗工具。以细绒制成窄细条,斜勒眉上,以防酷署流汗,滴而迷眼。
《五人义》是苏州发生的抗暴事件,故以本地装束显示特征。右脑门上,用断续红笔,斜面出弧形的血道子,看出是碗碴的伤疤,表现周文元之负武喜斗。旁画绿地黑心斜三角的太阳膏,也是江湖人常贴的防风膏药.鼻翘左右,用干黄加紫,抹出两个对衬的蝶蝴膀儿,示其惯闻鼻烟,此外别无图案。身穿米黄色五花葛小褂,取其色近土布而又绵软灵活。敞开半襟,袒出左边的白晰猿臂,不时运用气功,特意露出胳膊肚上的腱子肉,下穿同色打裤,裤脚掩映于。鱼鳞洒,蓝白相闻的鞋筒中,腰间只系一条白地绣黑梅花的汗巾,此外别无他饰.这整个化装把杨小楼之庐山面目整个地展现于舞台之上.所以他每演此剧,虽自谦“歇工”,而座客常满,一为欣赏他那别开生面的武打,二为瞻仰他的庐山真面。至于他在此剧中的表演及体会,已详见抽作《杨小楼的做、表》一文,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