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

豫剧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豫剧旧称“河南梆子

2022-05-17

豫东调的早期科班(夏邑三班)

夏邑县衙役组建的豫东调戏班,以阵容强大、行当齐全闻名于豫东、鲁西南、淮北一带。清代知名演员有杨道、王神、陈万胜、张建才(张福生)等。其中张建才为红脸演员,嗓音清亮,表演大方传神

2022-05-17

豫东调的早期科班(虞城刘家班)

成立于清光绪年间,著名演员有唐玉成、王彦(燕)山、拌草棍、王福德等,后又有朱勤堂、丁福祥及女演员郭翠琴、刘艳芳等先后搭班。演出的主要剧目《文王跑坡》、《地塘板》、《反徐州》、《

2022-05-17

豫东调的历史发展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商丘市(原朱集)曾先后建立了杨家戏院、大舞台、新华舞台、丹风舞台、大众剧场、光复舞台、双凤舞台等戏剧演出场所,虽然大都比较简陋,但却为豫东调戏班进

2022-05-17

豫东调的早期科班(府八班)

归德府八班衙役所组建的戏班,人称“府八班”,早期知名演员有金豆豆、陈银、周益簪、汪文俊、姜德惠、任德等。清末至民国期间红脸李五(李存厚)、刘娃(刘芝兰),旦角巩宝、桑殿杰,丑角

2022-05-17

豫东调的早期科班(永城县衙六班)

也是清光绪年间组建的一个较有影响的豫东调戏班。知名演员先后有生角演员丁允芝、王殿卿、杨东来,旦角万人迷、刘随、高子俊、盖两江、王成、韩风仙,净角一声雷(广建)、刘克金、孙迎科等

2022-05-17

豫西调的历史渊源

豫西调,也称作西府调。早年多在豫西山区以及洛阳一带演出,百姓称之为“靠山吼”,读书人戏称为“山梆子”“粗梆子”。艺人们相传,山梆子豫西调是由清乾隆年间朱仙镇蒋门的一支流传下来的

2022-05-17

豫剧的起源

豫剧前身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

2022-05-17

豫东调的早期科班(柘城县大公议班)

成立于清光绪年间,为县衙班头所组建,当地群众亦称为“五班”。早期知名演员有生角张尚、金玉、王虎,黑头郭林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男演员先后有杨娃、李良富、王玉龙、刘群、李同新、唐

2022-05-17

豫东调的早期科班(十四科)

也是清光绪年间组建的。这个科班因为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民国17年(1928年),共办了14期演员培训班,后人便都习称为“十四科”。在四十多年间,培养了大批豫东调演员,

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