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

闽剧的角色行当

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较简单,儒林班、平讲班行当由生、旦、丑三个角色构成"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增加到七个,曰"七子班",再到九个,称"九门数"。随着

2022-05-20

闽剧的音乐唱腔

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组成的。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其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来的,

2022-05-20

闽剧的基本知识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剧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

2022-05-20

闽剧的概述,又称福州戏

闽剧,戏曲剧种。又称福州戏。流行于闽中、闽东和闽北各县。明末清初,闽中长乐、福清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农民业余组班演唱的民间小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人们称之为“地下坪”、“牵

2022-05-20

闽剧清兵入关后

清兵入关后曹学上吊殉国。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艺伎聚唱、名人云集的场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从此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与此同时,江西的弋阳腔也在福建民间广为流传,因戏班长年累月走乡闯寨

2022-05-20

闽剧的现在

1993年5月23日至6月3日,第三届中国戏剧节暨全国第十届梅花奖颁奖活动在福州举行,闽剧《拜石记》、《御前侍医》两台大戏,令人刮目相看。福州闽剧院一团的陈乃春获"梅花奖"(演

2022-05-20

闽剧二十世纪50至60年代

闽剧进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期,创作、改编出一批优秀剧目,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1952年由省文联组织的闽剧代表队,首次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经过整理的传统剧

2022-05-20

闽剧二十世纪20年代

闽剧进入了多声腔剧种的成熟期,以郑奕奏为代表的"郑派艺术",是闽剧艺术的第一个高峰。郑奕奏在短短的几年间,先后成功地塑造了《新茶花》里的新茶花,《孤儿血》里的张桃珠,《百蝶香柴

2022-05-20

闽剧光绪元年

光绪元年(1875),儒林班开始从乡村向城镇发展,于是出现了专业性质的戏班。由卢诗孙筹划组织的"醉春园"班,率先打出改革旗号,采取津贴办法,公开向社会招生,延师习教"逗腔"戏文

2022-05-20

闽剧80年代以后

闽剧新创作的剧目不断涌现,出现了诸如《洪武鞭侯》、《魂断燕山》、《曲判记》、《林则徐充军》、《天鹅宴》、《丹青魂》等一批题材新、主题高、立意深、结构巧、剧情妙的佳作。其中《天鹅

2022-05-20